北京大學的學生在學習討論憲法草案。“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供圖
搞憲法就是搞科學。這個憲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麼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憲法採取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群眾的意見相結合的方法。這個憲法草案,結合了少數領導者的意見和八千多人的意見,公佈以後,還要由全國人民討論,使中央的意見和全國人民的意見相結合。這就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領導和廣大積極分子相結合的方法。
——摘自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的講話
——————————
1954年6月至9月間,1.5億人討論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持續升溫,在當時只有6.0266億人口、文盲率超過50%的中國,每4個人中就有1個參與其中,當時熱烈討論的場景在工廠裡、在校園內、在田埂上,甚至是在防洪大堤上。
因當時正值一些地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公路、鐵路被大水沖毀了,交通中斷,人們只能在防洪大堤上開會討論憲法草案條款,大至大政方針,小至標點符號,場面十分熱烈。而最終形成的來自廣大群眾成千上萬的意見被包裹在油紙裡,“乘”飛機運抵北京。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梳理了118萬多條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這在世界制憲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全民大討論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呼之欲出。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1197票獲得全票透過。由此,標誌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開啟新紀元,深受數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國人民,第一次享受到充分的民主權利。
為了慶祝這件大喜事,當年很多孩子取名“憲法”。一時之間,“李憲法”“王憲法”遍及大江南北。據統計,截至2016年8月,我國叫“憲法”的人共有10689人,其中浙江305人。
當年北京一位初二學生在作文裡詳細描述了人民熱烈歡慶的場景:收音機裡傳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我們的憲法”的聲音,同學們立刻歡騰起來,使勁地鼓掌……我們喊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萬歲”口號為人民的大喜事歡呼。
這篇名為《報喜信兒》的文章作者叫韓山。那時,他對憲法體會最深的是“我們是國家的主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見證了我國憲法不斷髮展前行的歷程,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的歷史意義。2019年,韓山將作文原稿捐贈給“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