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教育孩子打人不對,為什麼不管用?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隔壁的樂樂又被媽媽訓得嚎啕大哭,媽媽不停的問他: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改不掉打人的壞毛病?
樂樂小聲的說:我跟天天好好說了那麼長時間,可他就是不把玩具給我玩,我一生氣一忍不住就打了他。
樂樂在小區是出了名愛打人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似乎就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
小區裡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幾乎都被他打過,當然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卻導致大家見到樂樂都不由自主的想要躲遠點。
樂樂的父母並不是熊父母,他們平時待人處事彬彬有禮,別人有困難也會熱心幫忙。
但就是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總是覺得頭疼,他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可是和自己卻一點也不像,畢竟樂樂的爸爸媽媽從小到大也沒打過人,可是現在兒子卻成為了小魔頭。
孩子打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攻擊性行為,相信正常的父母看到都會制止,但他們最常採用的就是斥責孩子,這樣的方法其實未必合適。
只有瞭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父母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
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的身體或心理為目的的行為,即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
包括身體、心理或言語等方面。比如拍、抓、掐、踢、咬人、威脅、羞辱、貶損、製造謠言、攻擊、辱罵和毀壞都屬於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從他們出生後就有,特別是在兩歲之後,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產生,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越來越強烈,一直到學齡前會達到頂峰。
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表現
1、喜歡動手打人
這是在孩子身上最普遍存在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和孩子之間很容易發生爭執,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到最後似乎都是進行一番肉搏。
比如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也許對他們而言這些行為完全沒有惡意,但卻是他們能夠想到最直接的表達自己不滿情緒的方法。
2、喜歡亂摔東西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急躁,如果他們的需求一直沒有被父母滿足,便會透過一些攻擊性的行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比如抓起手邊的東西就摔到地上,看到什麼東西不順眼就上前踢一腳,而在此之後,他們的情緒其實並不會有多少緩解。
3、情緒難以自控
童年應該是最無憂無慮的時期,可是很多孩子卻總是表現出不同的情緒。
他們有時笑得陽光燦爛,但轉眼間就變得暴躁,愛發脾氣,就像是6月的天氣一樣,陰晴難定,讓人捉摸不定,這其實也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一種潛在表現。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
1、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一個人身上的攻擊衝動源自其基因遺傳的比例可以高達50%。
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從出生時就帶有攻擊性基因,這是無法透過外力去改變的。
他們對事物的反應會更強,所以一旦有導火索,那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便會爆發。
生理學家提出,神經系統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影響。
孩子的小腦成熟比較晚,傳遞快感的神經通路發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感受、體驗愉快快感與安全感的神經通路發育是受阻的,這自然使得孩子會有更強的攻擊性。
2、觀察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他們會默默觀察身邊人特別是父母的言行舉止,然後悄悄的去學習,去模仿,重複著父母的動作。
如果孩子在一個整天充滿爭吵的或者打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那麼他們便會認為暴力才能夠解決問題,在這種錯誤的認知指導下,便很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而當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之後,這種行為便會被強化,導致他們重複使用,一直會延續很長時間,甚至伴隨他們的成長。
3、缺少陪伴
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儘可能多的陪伴自己,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有安全感,才能夠感覺到被關愛。
但現在的父母能夠做到親力親為照顧孩子,甚至每天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的真的不多,這會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但是孩子內心依然渴望和父母親近,所以他們會透過打人等攻擊性的行為,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
哪怕是被父母責罵,孩子也會很開心,因為至少他們能夠感覺到父母的存在。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遠離攻擊性行為?
1、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心中有愛的孩子才會懂得如何正確的和他人相處,所以父母要盡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也不要隨意用語言或者肢體去暴力的對待孩子。
讓家成為孩子最有安全感的港灣,這樣孩子才會得到支援,他們相信不管自己遇到任何問題,身後都會站著最愛他們的父母,這會鞭策著孩子越來越好,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
2、用遊戲發洩孩子的多餘精力
孩子有自己的負面情緒非常正常,父母應該學會正確的引導孩子發洩情緒,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或者是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遊戲,和孩子一起投入其中。
這樣孩子的多餘精力就會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中一點點的耗盡,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做出攻擊性行為,因為此時的他們早已有了更值得投入的事情。
3、鼓勵孩子用非攻擊性行為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沒法生存。\'\'
所以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忘記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多用言語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學會如何用非攻擊性的行為去有效的解決問題。
改變孩子暴力才能解決一切的想法,讓孩子形成理性腦,能夠客觀而又理智的對待身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