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趕在2月28日,對外公佈了UNI-K預售價格:15.79-18.89萬元,相比此前很多網友、自媒體預測的20萬元要低了不少,很多人也表示出對這款車的濃厚興趣,畢竟入門級2.0T 卓越型的配置水平,就足以吊打各路中型SUV對手了,但熱度能否最終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銷量,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我們再來看一個豪華品牌的預熱案例。
眾所周知,賓士在E級身上搭載了1.5T+48V的輕混系統,用48V蓄電池來幫助那臺1.5T發動機拖動中大型轎車,被無數人詆譭,認為是在收老百姓的智商稅,而最新的改款計劃顯示,下一代GLC也將極有可能採用這套動力系統,而在售款是全系2.0T發動機,兩款車目前的入門級標識均為數字“260”。
豪華品牌借低功率發動機拉低門檻
雖然拿UNI-K跟賓士對比,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們要分析的是自主品牌衝擊高階市場,和豪華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兩者之間的策略,似乎都跟發動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組資料,賓士E級在2020年累計賣出接近15萬輛,GLC賣出超16萬輛,兩款車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而且他們的銷量當中,低功率版本佔比是比較大的,再結合2020年度豪華品牌總體呈現出逆勢上漲的姿態,就不難理解賓士為何一意孤行的推進輕混系統了。
同理,搭載1.3T發動機的賓士GLA、GLB也有著不錯的市佔率,而且得益於這臺發動機最低136馬力、最高163馬力的輸出,可以把價格拉到相對更低的位置上,依靠三叉戟的強大威懾力,跟那些20萬元左右的合資SUV搶市場,雖然效能拉胯,但還是透露出幾分降維打擊的意思,GLB去年賣了5.95萬輛,你還會覺得1.3T發動機不好賣嗎?
大家可以預測一下,如果GLC將入門級車型換裝1.5T+48V輕混系統,那麼它的門檻肯定比現在還要低,目前GLC的起步價為39.78萬元,其2.0T發動機可以提供最大197馬力和320牛米扭矩,而輕混系統只有184馬力和280牛米扭矩的輸出,本身就比E級的定位低了一個檔次,到時候門檻降低四五萬非常輕鬆,市場買不買單,肯定買。其他的還有寶馬X1的三缸1.5T發動機等等,都是非常經典的小打大的案例。
無論是GLC還是GLB,除了賓士品牌的影響力之外,他們都有著空間、品位上的優越感,滿足了消費者對於高階品牌、形象工程、大空間、奢華感等的訴求,那麼發動機效能就是可以犧牲的籌碼了,就好像你開著GLB出門,別人看到的是開賓士的你,而不是車殼子裡邊的那臺1.3T發動機,這就是賓士無下限拉低動力門檻的目的,我們“看好”賓士的後市,但不屑於這種策略。
自主品牌借高功率發動機衝擊高階
反觀長安UNI-K,它其實不是第一個嘗試高階市場的SUV,此前奇瑞瑞虎8PLUS、紅旗HS5等都是衝擊中高階市場並最終獲得成功的案例,當然也有星途這種走得有些困難的“高階”品牌,他們都折射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產品要想往高處走,就始終繞不開提升動力這個坎,試想一下,如果UNI-K採用1.5T動力系統的話,它肯定撐不起15.79萬元這個價格來,哪怕你用上很多大螢幕、真皮座椅等。
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科技裝備的提升,已經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一方面合資、豪華品牌都在朝這方面努力,一方面同質化的配置水平,也快要失去新意了,所以再想單純吃配置飯的,除非價格低到塵埃裡,那麼要想拔高自己,就只剩下發動機這張牌了,怎麼辦?1.5T的黃金動力系統人滿為患了,即便是你可以調校出更加強大的動力引數,對於消費者的刺激也很難有好的效果,那就只能上2.0T。
長安為UNI-K搭載的是新一代藍鯨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其最大功率為233馬力,最大扭矩為390牛米,引數著實好看,雖然沒有實車測試,但其效能表現也絕對不會令人失望,與此同時,乞丐版的科技化裝備也做到了同級無敵,基本上找不到短板,最終透過高效能發動機+高配置,塑造出高階的產品,也是UNI序列志在高階的簡單但十分有效的路數。
高階不等於高價的國產車
從賓士不斷加大小排量發動機+48V輕混系統推廣力度,到長安等國產品牌不斷地抬高發動機效能,不難看出,大家都是為了在未來可以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國產是明顯的向上靠攏,走得有點吃力,不過要想有所突破,阻力從來都是不小的,而合資/豪華品牌則是向下滲透,下坡路走的非常輕鬆。
舉個例子,UNI-K賣15.79-18.89萬元,正是長安汽車瞅準了這個價格空間,賣得太貴了,比如超過20萬元,外面有大把合資SUV等著消費者選,別跟我談價效比,如果可以依靠價效比打天下,早就沒有本田、豐田、大眾什麼事了。
在十六七萬元這個區間,消費者往往是抱著一個以小博大的心態去選車,買合資SUV,只能考慮乞丐版,買國產緊湊級SUV,雖然配置高,但定位、檔次上不去,那麼UNI-K的誕生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說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更加理想的選項,但最終選不選,還得看自己的決策。
簡單來說,消費者對於國產高階汽車的心理價位很難突破20萬元,要想打破這個壁壘,光靠堆砌幾塊大螢幕、L2級別自動駕駛、高效能發動機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底蘊還差得很遠,但進步也是有目共睹。
除了紅旗之外,其他自主品牌的高階之路依舊坎坷,因為起點就比較低,上坡路必定非常的艱難,不過在經歷了多年的嘗試之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產車型成功進入中高階市場,並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這裡還需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價格依然是短期內約束自主品牌高階車市佔率的重要因素。
寫在最後:對於自主品牌來說,如何把品牌影響力提升一個檔次,並最終轉化成消費者信得過的高價,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過程,而老百姓義無反顧地選擇低功率的合資/豪華車,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市場終究是由需求決定的,既然規律改變不了,我們就只能向上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