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很多父母崇尚“正面管教”,即採用積極正向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老一套的打罵方式。
但仍有一部分父母認為,“黃金棍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依舊對孩子採用打罵教育。
在兩種不同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明顯的差異。
案例高中同學肖曉麗和王依依,從小在一個院兒里長大,年齡相近,家庭背景也差不多。如今兩人都30多歲了,但她們的處境和性格卻截然不同。
肖曉麗的父母,都是退伍軍人出身,他們對女兒非常嚴格,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覺得只有“打”才能讓孩子得到教訓。
從小隻有曉麗做錯一點事兒或者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打一頓。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下長大,曉麗的性格非常內向,生怕說錯一句話就被父母打罵。
王依依的父母是搞藝術的,他們對依依則更多傾向於“放養”狀態,他們從不打罵依依。
即使依依犯了錯,他們也總是溫和而堅定地制止她,並告訴她正確的做法,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依依。在這種輕鬆的家庭環境下,依依的安全感很足,從小就是個開朗快樂的女孩。
畢業後,曉麗因為性格原因,在工作上碰了不少壁。如今三十多歲,從小被打罵的陰影讓她一直不敢結婚生子,她怕遇到一個對自己“拳腳相加”的丈夫,更怕自己的孩子也遭到毒打。
反觀依依,工作順利,還有一個愛她的老公,先後生下了一雙活潑懂事的兒女,生活過得很溫馨。
從小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性格大不同孩子小時候並沒有“是非”的觀念,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會直接表達出來,這違背了成人世界的規則,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是“故意”做錯事,其實孩子只是缺乏正確的引導。
父母採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會讓孩子生活在被父母打罵的陰影之下,不敢說錯話、不敢做錯事,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沉默寡言、自卑懦弱,這樣的性格一旦形成,會影響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有的孩子會產生厭世心理,從而走上自殺的道路。
而從不捱打的孩子,因為沒有受到過打罵的“威脅”,性格會更開朗。他們知道父母很愛自己,父母是自己強大的後盾,從而更願意去冒險、去試錯,即使失敗了也更容易爬起來,向正確的方向繼續前進,這樣的孩子成功的機率也更大。
這兩個年齡,進行“打罵管教”影響孩子一生對於父母來說,打孩子是為了管教孩子,出於愛的目的而“打孩子”,希望他們好才會“打”。
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打罵不是愛的表現,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恐懼父母。特別是這兩個年齡段的孩子,打罵不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會讓孩子一生都深受其害。
1)3歲以內的孩子
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是非觀,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對外界的探索,而不存在“對錯”。即使父母因為孩子犯錯打了孩子,孩子也不明白他們錯在哪裡,更不明白父母為什麼要打自己。
父母的打罵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去傷害,而且3歲以內的幼兒也比較脆弱,如果稍有不慎,可能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2)6歲以後的孩子
6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尊心,迫切想得到他人的認可,特別是父母的認可。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孩子大一些之後,甚至會產生叛逆情緒,跟父母“對著幹”。
而長期遭受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長大後也會透過暴力來對待身邊的人,讓這種傷害延續下去。
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管教,讓孩子蒙上一生的陰影。打罵不能解決問題,親密的親子關係及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快樂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
今日話題:你認為需要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