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俄烏衝突陷入膠著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黑海之濱的度假勝地索契會見哈薩克總統託卡耶夫,給一段時間以來似乎充滿不確定性的俄哈關係注入了一定的確定性。與此同時,8月10日至20日,美國與蒙古國、巴基斯坦、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等六國舉行了名為“區域-2022”的聯合軍演。種種跡象表明,大國在中亞的角力方興未艾。
地位與形勢
“中亞”作為地緣政治概念,最先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主要指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亞洲中部的內陸地區。狹義的中亞一般指從蘇聯解體分離出來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等五國,廣義的中亞有時將阿富汗等周邊國家也算進去。
在地理位置上,中亞處在歐亞大陸的結合部,扼歐亞大陸交通要衝,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另外,中亞西濱裡海,中亞及裡海地區的石油儲量有約2000億桶,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四分之一,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被譽為“第二中東”。中亞地區還盛產穀物、棉花等經濟作物,這使得中亞在地緣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冷戰結束後,中亞更是具有重要戰略緩衝地帶的意義。
冷戰期間,中亞五國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即使存在矛盾與問題,也是蘇聯內部事務。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中亞五國分別獨立建國。這使中亞地區內部矛盾以及與周邊、域外國家之間的關係日趨複雜。
中亞地區主體民族即包括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吉爾吉斯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等九個。蘇聯解體導致原本同屬於蘇聯的中亞五國之間,在邊界劃分上爭議不斷。此類問題的顯現和矛盾的激化,甚至導致兵戎相見。從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間,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之間的邊境衝突就高達155起。
域外大國對地區國家施加的影響,也導致地區國家的騷亂和局勢動盪。2021年8月,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結束延續20年的阿富汗戰爭,這成為對中亞地區產生前所未有影響的重大事件。塔利班在阿富汗捲土重來,與其相鄰的中亞國家如土庫曼、塔吉克等,都被動地加強了邊境地區的防務。由於美國支援的阿富汗政府的副總統薩利赫是塔吉克族,在塔利班重新執政後,薩利赫率阿富汗塔吉克族人堅持抵抗,最後因抵抗失敗退入塔吉克境內。還有一些前阿富汗政府軍部隊集體逃往烏茲別克和伊朗等鄰國,導致相關國家之間糾紛不斷。
大國的博弈
由於中亞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這裡成為美俄等大國的競逐之地。當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時任美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高興地叫了起來:“這頭‘熊’終於掉進去了。”果然,蘇聯在阿富汗損兵折將一事無成,並在1989年撤出阿富汗後不到兩年,蘇聯宣佈解體。但是,布熱津斯基當時肯定沒有想到,僅僅10年後,美國因“9·11”事件掉入同一個坑裡。20年阿富汗戰爭,美國耗資兩萬億美元,美軍付出巨大傷亡後步蘇軍後塵,在2021年從阿富汗狼狽撤出。
為實施阿富汗戰爭,美國以“聯合反恐”為名,在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個國家分別設立了軍事基地,為美軍在阿富汗的作戰提供後勤保障。然而,隨著美軍在阿富汗取得壓倒性戰果,設在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基地逐漸失去重要性,美軍分別在2005年和2014年關閉了在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基地。
由於美軍在阿富汗的佔領耗費巨大卻始終看不到取勝的前景,特朗普政府後期,美國政府考慮從阿富汗撤軍。2020年2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出訪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四國,高調推出《美國的新中亞戰略》,並試圖削弱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同年6月,負責阿富汗事務的美國特使扎爾梅·哈利勒扎德抵達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宣稱“美國正在與包括哈薩克在內的中亞國家進行會談,討論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後在地區擁有軍力的可能性”。然而,隨著2021年8月美軍從阿富汗撤出,美國失去了在中亞的落腳點。
但是,美國並不甘心失去對中亞的控制和影響力。今年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美國立即找到了在中亞進行滲透的由頭。3月1日,美國主導下的美國和中亞五國外長視訊會議召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渲染俄羅斯威脅的基礎上,提出“美國軍事基地或中轉基地重回中亞的可能”。對此,中亞五國明確表達了在俄烏衝突上的中立立場,對布林肯的“提議”表示“困惑與不安”。
8月10日至20日,美國與蒙古國、巴基斯坦、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舉行“區域-2022”聯合軍事演習。具體負責演習組織的美中央司令部表示,“區域-2022”聯合軍演旨在加強“地區安全與穩定”,以及應對“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此舉充分利用了俄羅斯無暇顧及中亞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美軍重返中亞。
中亞五國原屬蘇聯,蘇聯解體五國獨立後則是俄羅斯在亞洲的鄰國和側翼。目前,俄羅斯在中亞的主要軍事基地有兩個:一個是駐塔吉克的201基地,這裡駐紮著俄軍第201摩托化步兵師;另一個是駐吉爾吉斯斯坦的999空軍基地,俄第14航空軍負責駐防,裝備有蘇-25SM攻擊機和米-8直升機等。為加強與所在國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俄羅斯駐軍定期或不定期地與所在國家軍隊舉行例行軍事演習。
除直接駐軍,俄羅斯加強對中亞地區影響力的另一個機制是集安組織。1992年5月15日,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亞美尼亞六個從蘇聯分離出來國家的領導人,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簽署《集體安全條約》,成立集安組織。今年1月1日,哈薩克因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引發騷亂,哈薩克總統託卡耶夫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請求集安組織幫助哈薩克應對。1月7日,集安組織派遣俄羅斯空降部隊出動,迅速平定騷亂,穩定哈薩克國內局勢。
可能的發展
無論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還是美國當代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基辛格等,都將歐亞大陸視作全球地緣政治的關鍵和要點。當今世界,中亞五國及其周邊國家,幾乎包括了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博弈的所謂“棋手”和“支軸國家”中的主要成員,這就決定了中亞無法置身大國博弈之外。
一是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將長期存在。無論從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歷史文化角度,還是從實際的地緣政治利益上考慮,中亞都是俄羅斯國家利益和安全不可或缺的環節。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更加緊張。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越是需要確保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亞五國之間的關係穩定和邊界安全。
對於中亞五國而言,與俄羅斯之間在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有割不斷的聯絡,在經濟發展和實際利益方面,中亞五國也對俄羅斯有一定的依賴。例如,中亞五國經濟發展水平都不高,大量年輕人把到俄羅斯尋求發展視作前途所在,從俄羅斯匯回來的款項甚至成為這些國家的重要資金來源。同時,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也存在密切的貿易關係和經濟互補性。
這就決定俄羅斯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關係,可能依據全球局勢的變化、俄羅斯的全球地位有所調整。但是,總的來說,它們之間的依存關係將會長期存在。
二是美國和西方將會強化在中亞的影響力。美國和西方借俄烏衝突之機,在以消耗烏克蘭為代價的同時,大量消耗俄羅斯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也成為美國和西方加強在中亞影響力的可乘之機。美國主導的“區域-2022”聯合軍事演習涵蓋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四國,這客觀表明域外勢力對中亞的滲透在加深。
三是主導性地區大國難以形成。中亞五國中,人口千萬級別的只有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塔吉克人口接近千萬,土庫曼和吉爾吉斯斯坦人口都在百萬級,加之都是內陸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因而自身力量非常有限。大國的滲透和干預,主要著眼於大國自身利益。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任何地區出現主導性大國都被視作對美國霸權的威脅,在亞太是這樣,在歐洲是這樣,在中亞毫無疑問也是這樣,這就使得中亞地區很難出現地區主導性國家。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資訊通訊學院)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