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小白
前幾天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年薪7萬,但是妻子想要送孩子讀學費5萬的幼兒園,她說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根據描述,帖主3歲的兒子馬上要上幼兒園,妻子看中了當地最好的幼兒園,但是一年要五萬學費。帖主覺得沒必要,但是妻子認為這屬於投資,是對孩子未來的投資。
對孩子投資,本無可厚非,但帖主家的實際情況是,月薪六千,還有每年3萬的房貸,孩子每年7千的保險,這還沒有算上一家的日常開銷。
▲知乎截圖
和帖中的妻子一樣,近年來“富養孩子”好像成了一個熱門問題。生活費3千給孩子買1299的鞋、傾家蕩產送孩子出國留學、賣血給女兒買最新款iPhone……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也要富孩子”,心懷期望的父母,用自己的苟且用力去換孩子的詩和遠方,但換來的到底是什麼呢?
用錢堆出來的孩子,一生都要為他用錢兜底
英國紀錄片《Are these kids spoilt?》,採訪了四個富養孩子的家庭,其中有一個家庭印象深刻。
這家的女兒15歲,是個鞋子控,家裡鞋子多到像鞋店貨架。
據說,很多鞋子女兒從來沒有穿過。而且很明顯,這些鞋子隨便一雙都不便宜。
孩子喜歡把買鞋當做愛好,那也無可厚非。但關鍵是,這些鞋子是離異的母親同時打三份工賺來的。
更關鍵的是,孩子認為這是母親自願的,她沒有強迫。
當母親為高額賬單而煩憂的時候,孩子心安理得;當母親素面朝天,趕著一份又一份工的時候,孩子名牌傍身,光鮮亮麗。
鮮明對比之下,只剩唏噓。這個紀錄片,還就父母的富養行為對孩子們做了採訪。
令人感嘆的是,無論中產富裕,還是經濟尚可,還是整日為賬單談窟窿的家庭,沒有一個孩子感恩父母的付出。
甚至一個孩子認為,所謂獎勵不過是努力學習、練琴的獎勵。
父母以為對孩子捨得花錢是表達愛意,可是在孩子看來只是交易。不敢想象,當有一天父母沒有能力為他們去付出的時候,他們又是怎樣的態度?
富養孩子是個無底洞,用錢去富養孩子,一生都要用錢去為他們兜底。
前幾天,看了一個特別痛心的新聞:82歲阿婆賣油墩子替兒子還債,如今已是第九個年頭。
這位阿婆的兒子,因為生意失敗,欠了很多債。兒子還不起,阿婆只能自己接過債務,時至今日,已經替兒子還了90萬的債。
因為油墩子做的好吃,阿婆的店已經儼然成為了網紅店。但是網紅店又怎麼樣呢?
原本頤養天年的年紀,卻還要辛苦擺攤。原本兒孫承歡的年紀,卻連見一面兒子都是奢望。
家裡什麼條件,就養什麼孩子。用金錢去堆砌孩子,付出的遠不止金錢。超出能力範圍的物質,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畸形的物質付出,終會害了孩子。
那個被物質填滿的孩子,卻''愛無能''?
一個做初中老師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他們班上有一個男孩,穿潮牌、用最新款手機,聰明張揚,但就是不愛學習。最常乾的事就是和老師頂嘴,和同學打架。朋友不忍男孩墮落,每次想接近他,都被男孩嗯嗯奧奧地敷衍過去。
有一次男孩因和同學打架被叫家長,他父親風塵僕僕地趕來。
談話中朋友瞭解到,男孩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為了滿足孩子,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條件,他和妻子兩人租了個店面做生意,但是由於生意忙所以很少有時間陪孩子。
父親最後問:“老師你說我為他付出這麼多,他咋就不擔待啊,從不給我和他媽好臉色。唉。”
我問朋友:“這個男孩對同學如何?”朋友思考一會,說:“本性不壞,但由於缺少教養導致經常欺負同學,尤其是家庭條件相對差的同學。”
聽到這的時候,不由想到一句話:再多的物質,也填滿不了匱乏的內心。
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物質層面,卻忽略了最好的教育是充盈的內心。用金錢和物質去表達愛,遠不如去給予與感受愛。
這樣的孩子,學不會感恩,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全是冷漠。
《虎媽貓爸》中的茜茜,從小被奶奶當做小公主培養。結果卻是,嘲笑農村小朋友的嘴巴里有細菌,對鄰居爺爺說不努力學習就要和他一樣撿破爛。
電視劇《虎媽貓爸》
物質過剩,被過度寵愛的孩子,卻愛無能。誰之過?
為什麼家長願意不顧一切孩子是在富養孩
中國青年報曾對近2000名家長進行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1.5?家長覺得因為沒有給孩子買名牌虧欠孩子,50.7?家長會不顧自身經濟實力為孩子花錢。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一個比例?
不平衡感作祟>公司有一位同事,極愛與別人對比。
聽說小張給孩子報了游泳班,第二天就給自己孩子報了繪畫。
聽說小李週末帶孩子去了歡樂谷,當週就帶孩子去了迪士尼。
聽說領導孩子喝的牛奶是進口,立馬打給國外工作的閨蜜。
反正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可是這樣就幸福了嗎?
並不是,同事整日活在焦慮中。一邊擔心不能給孩子最好的,一邊為下個月的信用卡發愁。
其實,同事本可以在根據自身條件與孩子實際出發,也可以給孩子不錯的生活。
滿足感與幸福感和錢多少無關,而是不斷地對比讓生活失去了平衡。拖垮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逆向補償>另外一個原因,家長在用富養的孩子的藉口來補償曾經缺失的自己。
心理學上,將曾經的那個自己叫做內在小孩。每當看到孩子的時候,那個內在小孩就會出來,喚醒曾經的記憶。小時候因為物質匱乏而產生的自卑、委屈、不甘,再次呈現出來。
於是父母就會發瘋一樣用物質與金錢去養育孩子,企圖彌補曾經的窟窿。但這樣非健康的養育方式,卻造成另一種惡性迴圈。
無論是由於對比產生的不平衡感,還是對自己內在小孩的逆向補償。
所謂富養,都不過是父母在打著孩子的幌子富養自己。挽回自己的面子,填補自己的遺憾,富養自己內心的匱乏。
最好的富養,是捨得讓孩子吃苦
時至今日,教育好像形成了一種對立:有錢人家讓孩子知道糖是怎麼來的,讓孩子去嘗試自己做糖。普通人家讓孩子知道糖是甜的,給孩子買很多糖。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對孩子的教育,貴在真實感。”
過度富養,就像在孩子眼睛上蒙了一層紗,讓他們只能感受到世間的繁華,卻不知道真實的人生是何種模樣。
所以,不要不捨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吃苦不是故意而為之的偽挫折教育,而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生活真正的樣子。
蔡少芬就很注重孩子的吃苦教育:某檔綜藝中,她帶孩子挖土豆,挖的過程中她問兩個女兒:“辛不辛苦?”
女兒們說:“辛苦。”
她又說:“你們才做了一天就辛苦,但是爺爺是每天都要做,所以更辛苦。每一個都是從零到有慢慢長大的,所以我們要珍惜食物,知道嗎?”
《不可思議的媽媽》
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苦,孩子才會感恩生活的賦予,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正如蔡少芬在採訪中說的那樣:“我可以給她們錢,但是錢買不來一生的平順。”
少時吃苦不算苦,算財富。那些不被父母罩在保護傘下的孩子,才知道生活實苦唯有砥礪前行,這樣的孩子,才更有前途。
如王俊凱:近幾年爆火的他,其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他出生於重慶郊區,父親是一名計程車司機,母親是全職媽媽,家境普通。
王俊凱加入TF家族後,每天6點起床自己坐車去參加集訓。在三年的集訓生涯中,因為賴床而遲到的狀況,只出現過一次。
因為訓練辛苦加上前途渺茫,很多人中途便被父母領了回去,王俊凱是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孩子。
《新聞當事人》
當被問到,父母看到他辛苦訓練的影片是什麼感覺時,他說:“他們覺得小孩子,吃點苦是正常的。”
星光不負趕路人,正是曾經吃過的那些苦,才成就了現在的王俊凱。如果當時他的父母也心疼他,將他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得過且過,那必然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龍應臺曾說:“人生的路,最終要自己走。”愛孩子不等於溺愛孩子,心疼孩子不等於一輩子保護孩子。
如果真的愛孩子,請不要再去迷信所謂的物質富養了,給他一個陪伴,帶他感受生活的真實與平凡,才是答案。
人生是一場帶著鐐銬的舞蹈,除了夢想的美好還有現實的沉重。
最好的富養,是捨得讓孩子吃苦,心懷詩和遠方,也感念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