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德國正在經歷一場政治劇變。9月26日,德國舉行了聯邦議院選舉。初步結果顯示,中左翼社民黨超過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在的中右翼聯盟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目前,德國各政黨已開始組閣談判,但未來到底由誰接任默克爾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目前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9月27日,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國歐洲學會德國研究分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釋出《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1)》。本次藍皮書的主題是 “邁向 ‘後疫情時代 ’的德國 ”,這事實上也是邁向“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
報告指出,2020年是 “默克爾4.0政府”執政第三年。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主導著德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美博弈以及美國大選成為德國外交行動選擇的重要變數。報告分析了邁向“後疫情時代”的德國在內政外交上的行動與舉措,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2-2021)》。圖源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
大選過後德國內政外交將發生轉變
對於“後默克爾時代”德國的內政外交變化,報告指出,此次大選後不管組閣形式如何,德國綠黨大機率將成為新政府的組成部分。
綠黨在此次大選中可以說是最大贏家,獲得了14.8%的選票,比2017年大選增長了5.8%。外界分析認為,不管是位列第一的社民黨,還是位列第二的聯盟黨,其組建執政聯盟都少不了綠黨的支援。
而在新政府的領導下,德國的內政外交將發生轉變。
報告稱,在內政方面,德國國民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就已經面臨多種多樣且長期的變化,如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化以及朝向氣候中和經濟的轉型。因此,面向未來,德國經濟政策不僅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危機,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德國與歐盟的經濟復原力、增強經濟增長潛力。
在外交方面,鑑於近年來德國的對外政策日益歐洲化,因此,可以預判的是,德國在大選後的全球角色也主要是透過塑造歐盟去實現。
報告指出,在拜登上臺後,德國及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動力開始減弱,部分聲音認為對於德國及歐盟來說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必不可少。尤其是德國綠黨參與執政的話,會推動德國政府進一步投入到歐洲政治與經濟一體化中,並促使歐盟在其內部和外部更加註重捍衛其價值。
與此相應,綠黨也會在外交政策上,尤其對中國和俄羅斯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並且會促使德國在北約的安全與防務議題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也就意味著,默克爾所奉行的中間路線將會經受考驗或被重新評估。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教授介紹《德國發展報告(2021):邁向“後疫情時代”的德國》。圖源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
“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府或調整對華政策
如果德國此次大選後新政府難產,默克爾看守到2021年12月17日之後,則其將超過“統一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執政天數(1982年10月1日至1998年10月26日,共計5869天),成為(聯邦)德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
在“默克爾時代”進入倒計時之際,藍皮書總結了默克爾的政治遺產以及“後默克爾時代”德國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
報告指出,在默克爾的四個執政任期裡,德國以及歐盟面臨了一系列的挑戰:從金融與經濟危機到歐債危機,經過烏克蘭危機、難民危機以及由此帶來的民粹主義政黨的崛起,再到英國脫歐危機,以及當前的新冠疫情危機。因此,默克爾首先呈現的是“危機管理人”的角色,而其危機應對總體上是成功的。
在默克爾任期內,德國從“歐洲的病夫”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雖然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衝擊,但是,基於德國經濟體制的韌性,在未來幾年德國經濟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而言有望更快地復甦,而這將奠定德國在歐盟內發揮影響力的實力基礎。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默克爾的政治遺產之一——在外交上的務實主義作風,在政府換屆之後,能夠得到何種程度上的保留仍然存疑。
報告稱,默克爾的務實主義尤其鮮明地體現在其對華政策上。默克爾始終主張與中國進行對話和合作,反對美國與華“脫鉤”政策。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正是在默克爾本人的大力推動下,中歐雙方達成了中歐投資協定。在歐盟對華的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對手”中,默克爾始終推行以合作為導向的對華政策。在默克爾看來,面對日益增加的全球挑戰,歐盟與華合作對歐盟具有重要的戰略利益。
但是,隨著默克爾任期逐步接近尾聲,她的控局能力也有所下降,德國國內一些主張調整對華政策的聲音接連出現。這也尤其反映在德國政府於2020年9月出臺的《印太指導方針》之中,這份檔案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要減少德國及歐盟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對中國的所謂“單方面依賴”。由此可見,“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府對華政策調整的端倪已然顯現。
新京報記者 謝蓮
見習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