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俄羅斯是如何探索政治道路的

今年是蘇聯解體30週年。若從更早一點的1985年算起,30多年間,俄羅斯經歷了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掌權的三個不同歷史階段。在西方主流輿論眼裡,6年中戈爾巴喬夫推行“民主化、公開性和新思維”,是最“民主”和“自由”的;葉利欽執政9年推行“去蘇聯化、去蘇共化和私有化”政策,是最受西方歡迎也與西方關係最親密的;而普京上臺後謀求維護俄羅斯大國利益,與西方世界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因此,普京時期的俄羅斯常常被西方媒體比作冰天雪地裡兇猛而可怕的北極熊,普京則被描繪成“強權”“蠻橫”的象徵。

張樹華:俄羅斯是如何探索政治道路的

但俄羅斯民眾的意見截然相反。俄羅斯主流社會的意見認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掌權的15年是俄羅斯歷史上“混亂的、失敗的”15年。而20年來領導俄羅斯的普京支援率最高,常常保持在70%-80%的高位。俄主流輿論認為,30多年來俄羅斯之所以不斷遭遇災難和打擊,來自西方的民主化和市場化“教師爺”難辭其咎。

俄羅斯專家認為,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戰略家一方面有意識地向蘇聯等國家輸出“軟弱的自由民主思潮”,另一方面卻為自己保留了極端排外和富有進攻性的“保守主義”思想。失去信念和定力的戈爾巴喬夫等人不幸落入西方政治圈套,盲目進口“民主價值”,導致亡黨亡國。蘇聯—俄羅斯曲折的政治程序就像一面鏡子。蘇共在民主化問題上犯下“顛覆性錯誤”,最終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吃了敗仗,其深刻教訓值得汲取並牢記。

20年前,世紀之交,普京接過莫斯科的權杖,也繼承了俄羅斯沉重的政治遺產。經歷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混亂、失敗的”15年之後,面對俄羅斯落入世界二流甚至三流國家的危險,普京痛定思痛,開始領導國家堅決反擊西方濫用民主,努力探索俄式政治道路。

首先,堅持穩定優先、強國至上。掌權伊始,普京就高度重視政治穩定與愛國主義對於國家復興的重要性,提出俄羅斯社會“絕大多數人反對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希望維持來之不易的政治穩定。普京認為,一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似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建設成就的,應當尋找能夠凝聚全社會的“俄羅斯思想”。

普京主張“俄羅斯思想”中包含以下核心價值內容: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國家理念、社會團結。普京推崇國家的作用,認為強有力的國家是“秩序的源泉和保障,是變革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力”。普京號召俄羅斯人發揚互助精神,保持穩定和社會和諧,防止重新陷入“政治內訌”。

其次,提出“主權民主”、捍衛政治安全。普京強調,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建立的所謂“民主”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偏激”和“幼稚”的。2006年前後,隨著被西方稱為“民主第四波”的“顏色革命”潮流湧動,西方陣營對非西方國家的思想政治鬥爭進入一個新階段。為了防止民主被外國操縱,莫斯科的智囊在以前“可控民主”的基礎上,又提出“主權民主”的概念。

“主權民主”論被視為俄羅斯政治發展道路的新探索,既是對西方推行民主、煽動“顏色革命”的回應,也表明與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西化、民主社會主義化”和葉利欽時期“寡頭式自由資本主義”路線劃清界限。“主權民主”思想體現了俄羅斯的政治共識:消除政治混亂,實現政治穩定,透過政治權威維護主權、鞏固國家。

第三,針鋒相對、對沖西方濫用民主。政治路線、政治道路關乎國家存亡。普京當政後,俄羅斯痛定思痛,堅決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削弱財閥寡頭影響,整頓經濟秩序,改組權力結構,積聚政治資源,力圖在實踐中重新走出一條符合俄羅斯實際的道路。

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顯然不喜歡俄羅斯的特立獨行甚至離經叛道。他們既害怕俄羅斯的重新“崛起”,又不滿俄羅斯“脫離西式自由民主模式”。因此,多年來西方政要和媒體展開連篇累牘的詆譭攻擊,西方陣營對俄羅斯打壓也一浪高過一浪,既有輿論妖魔化,也有掀起思想冷戰,更有透過多種手段向俄羅斯輸出民主,策劃“白樺革命”。

面對美西方愈演愈烈的“民主化”攻勢,俄羅斯先後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例如與西方開展政治對話,反對輸出民主;挖掘西方潛在的代理人;出臺法案驅逐或限制境外尤其是政治類的非政府組織,治理外國背景的基金會;加強青少年工作,成立愛國的青年政治組織;設立對外文化交流和宣傳機構,加強俄羅斯輿論鬥爭手段等。

第四,堅持主權穩定、反擊西方雙重政治標準。普京及其領導的政府指出,以利益或關係親疏來劃分出所謂“民主陣營”的做法十分危險。在當今世界,“民主”一詞明顯具有雙重含義和標準:對美國人有利的一切都是“民主”,對美國人不利的一切都是“專制”。俄羅斯政治精英們終於意識到,俄羅斯不能再充當西方世界的政治思想“小學生”。即使俄羅斯繼續對西方笑臉相迎、妥協退讓,西方大國也不會輕易讓俄羅斯再次站起來,而是希望俄羅斯永遠跪拜在西方腳下,進一步衰弱下去,瓦解成更小的碎片。

第五,堅決抵制西方對外干涉、輸出民主。近年來,俄羅斯堅決反對西方陣營打著“民主”旗號干涉他國內政、動輒使用武力推翻他國合法政權。早在2005年,普京就曾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第一,民主是不能輸出的,民主是一國社會內部發展的產物。第二,遵守國際法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民主的世界秩序。”

普京領導的俄羅斯與西方圍繞政治道路和民主問題發生的激烈鬥爭,突出反映了國際政治領域思想和政治較量的險惡程度。30年來蘇聯民主化的慘痛教訓和普京領導俄羅斯謀求自主發展的探索,從正反兩方面證明,破解民主迷思,跳出西式民主化陷阱,堅持獨立自主,探索本國實際的政治發展道路,尊重他國主權和選擇權,是中俄這樣的大國必須堅持的政治理念。(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兼社會主義民主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環球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78 字。

轉載請註明: 張樹華:俄羅斯是如何探索政治道路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