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救撈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我國救撈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今天,交通運輸部舉行“護佑生命70載 建功碧海新時代”專題新聞釋出會,介紹我國海上專業救撈隊伍70年發展成就和“十四五”重點工作。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局長王雷介紹,中國救撈隸屬交通運輸部,是唯一一支國家海上專業救助打撈力量,承擔著對中國水域發生的海上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人命救助、船舶和財產救助、沉船沉物打撈、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汙染及其他為海上運輸和海上資源開發提供安全保障等公益職責,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三救一撈”(即人命救助、環境救助、財產救助,應急搶險打撈),同時還代表中國政府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和海運雙邊多邊協定的義務。

1951年8月24日,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中國救撈的前身中國人民打撈公司在我們黨的發源地上海成立。70年來,中國救撈從一開始只有120名職工、一艘125kW的小拖輪和幾隻小平駁的簡陋隊伍發展到現在擁有近萬人的專業團隊和世界一流的救撈裝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救撈發展之路。中國救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大力弘揚“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救撈精神,自1951年建立至今(8月30日),共救助海上遇險人員82783名,其中外籍遇險人員12703人;救助遇險船舶5424艘,其中外籍遇險船舶957艘;打撈沉船1827艘,其中外籍沉船船舶99艘,以實際行動堅決守住海上安全最後一道防線,被沿海群眾譽為“當代媽祖”,切實發揮了海上應急救援“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作用,是黨和國家構築在海上的德政工程。

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救撈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蓋、高海況執行、配置科學、反應迅速、處置高效的“三位一體”的海空立體救撈網路,救撈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

一是救撈佈局日趨完善。目前,中國救撈的力量部署有效覆蓋我國全部沿海水域、國際搜救責任區,在中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在北起鴨綠江,南至南沙群島共設定了24個救助基地、88個救助船舶值班待命點、8個救助飛行基地、115個臨時起降點,並建立了19支應急救助隊,實現了365×24不間斷地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二是應急能力穩步提升。中國救撈實行動態值班制度,針對各海區的救助特點,實時對救撈船舶、直升機等裝備和人員進行最佳化,將大馬力救助船部署在通航密集區和事故多發的水域,最大限度發揮海、陸、空聯動效應。目前,救撈應急保障力量在9級海況下(12級風14米浪高)能夠出動,在6級海況下(9級風6米浪高)能夠實施有效救助。

三是救撈裝備日新月異。目前擁有各類救撈船舶達209艘、救助直升機20架。主力救助船功率達到9000千瓦,抗風浪能力達到12級風14米浪高。最大的救助船“101”系列共三艘,滿載排水量達7000噸,作為救助旗艦配置在3個海區。打撈工程船單船起重能力達到5000噸;整體打撈能力已達50000噸;飽和潛水從無到有,實現了零的突破,並已具備300米水深作業能力,飽和潛水陸基實驗深度已經達到500米;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深度達到6000米,一次溢油綜合清除回收能力單船達到3000噸;救助直升機飛行救助半徑110海里,單次最大救助人數可達20人。飛行救助實現了複雜氣象條件下的跨區域長距離救助和船載直升機聯合救助。

四是救撈隊伍日趨精幹。目前,中國救撈擁有職工近萬人,主要包括從事救助、打撈、飛行工作的“三方面力量”,其隊伍的核心是“四大員”,也就是船員、飛行員、潛水員、救生員。這支隊伍專業技術人員佔比55%,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佔比一半,職工平均年齡36歲。

下一步,中國救撈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紮實推進新時代救撈事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推進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建設。未來5年,中國救撈將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執行、海江兼備、快速反應、處置高效的現代化專業救撈體系,應急救助搶險打撈效率和處置效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是實現海域有效覆蓋。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離岸100海里以內水域形成多重覆蓋,200海里重點水域加強,依託應急救撈基地,動態最佳化部署救撈力量。二是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沿海離岸100海里以內重點水域應急達到時間不超過90分鐘,具備內陸深水應急救撈快速處置能力;救助航空器有效實施全天救助;人命救助有效率不低於96%。三是加強高效處置能力。海上100米水深以內沉船整體打撈噸位不低於10萬噸,強化6000米水下機械掃測打撈作業能力,離岸50海里以內水域溢油清除能力不低於1000噸。(總檯央視記者 唐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48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救撈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