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張某某,雙龍社群,最後一次核酸陰性,患者胸悶、氣促兩天,症狀逐漸加重……考慮心衰,需要就醫……”
9月3日15點58分,在“市一醫院疫情管理居民就醫協調”微信群裡,群成員何霽雲發來一名患者訊息。患者已年近八旬,居住地位於中風險區。
7分鐘後,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感染科值班醫生已協調好患者入院事宜,他在群內回覆:“送至中高風險就診區”。緊接著,何霽雲將送診資訊轉達給雙龍社群相關工作人員,社群立即安排司機及車輛送診。整個協調過程,從15點46分接收到患者訊息,經歷電話問診、資訊登記、專家研判等環節,至16點05分確認送診,用時僅19分鐘。
何霽雲是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醫療組長。她當前的另一個身份,是駐點醫療保障小組的醫務專員,專門負責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內中高風險區的醫療保障。為了不遺漏患者訊息,她的手機置頂了七八個微信群。其中5個是她所負責的各中高風險區醫療組微信群,其餘則是由醫院專家、各科室醫生組成的專家群、就醫協調群等。
▲何霽雲在手機微信中將所有醫療工作群置頂
這段時間裡,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發起組建的各中高風險小區醫療群、協調群共有34個,覆蓋了30箇中高風險區,輻射了十餘萬居民。
這些群被居民們稱為“救命群”。
9月2日至3日的24小時裡,何霽雲在群裡接收到超過60個患者的就診資訊。即便在午夜時分,仍有患者需要評估、問診,甚至協調送醫,特別是遇到孕婦、幼兒、老人或有病史的特殊群體身體不適的情況,他們更是格外慎重,爭分奪秒。“和其他區域的醫務專員一樣,我們24小時線上,群裡也會24小時處理患者資訊”,何霽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24小時線上是個承諾。居民有需求,“我們就永遠不下線”……
深夜不下線:
凌晨3點協調孕婦入院就醫,全力保障不分時段
“忙中有序”,這是何霽雲對自己連日來工作的基本要求。再忙,不能慌、不能亂。
所以她置頂了自己所負責的5箇中高風險區的醫療組微信群,並且開大了手機音量。
這些醫療群,涉及到龍翔佳苑、領館國際城、中德英倫聯邦等多個小區。何霽雲告訴記者,僅她所提供醫療服務的風險區裡,居民總人數就超過了3萬人。
9月2日是空前忙碌的一天。剛匆匆扒了幾口飯,晚上9點鐘,群裡發來一名2歲患兒的資訊。孩子不小心被門壓到了手,手指腫了起來。家長很擔心,孩子的大拇指已淤青,指甲蓋下也已淤血。社群駐點醫生進行現場處理後,在微信群裡發來了患兒的資訊。
事實上,家長此時更需要的,是一顆確認傷情的“定心丸”。所以群裡的第一反應不是送醫,而是骨科醫生會診。家長拍了孩子的傷處照片後,何霽雲反饋給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的骨科專家。專家研判後明確答覆:無需到門診就醫,可每天清創換藥包紮。
當晚風雨交加,收到不用去門診,孩子無礙,可在家包紮的回覆後,家長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沒有非去醫院不可的狀況,這個時間裡當然要避免流動和醫療資源的消耗,但若遇到確需就醫的情況,我們是一定要全力保障的。”
“全力保障”,不會分時段。
這些天,何霽雲的手機一天要充電至少4次,睡覺時也要開著音量放在枕頭邊。因為患者隨時都可能出現。
9月3日凌晨2點49分,一通電話就讓她立即醒了神。接到駐點醫生反饋:孕21周準媽媽,腹痛不止。
這不能耽擱!何霽雲當下立即聯絡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值班醫師協調送醫。
“白天我們在群裡工作,但到了晚上,為防止資訊遺漏,大家就都打電話,沒人會設定靜音”,雖是凌晨近3點,但幾通電話溝通後,醫院迅速做好接診準備。確認送診後,社群也立即排程了車輛。完成送醫協調後,何霽雲看了看手機,從凌晨2點49分到3點08分,還好沒耽誤,共計19分鐘。
▲病人在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接受治療
資訊“秒回覆”:
摔傷、感染、心力衰竭……這些患者就醫不耽誤
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的34個“救命群”,每一個都由多方人員構成。
其中,有30個群都是各中高風險區的醫療組微信群。裡面除了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的駐點醫療保障小組醫務專員之外,還有衛健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社群工作人員、社群醫療衛生中心的各風險區駐點醫生、轉運車輛司機等。
當社群駐點醫生掌握居民的求醫訴求後,會初步整理患者具體症狀資訊、身份資訊,甚至情緒狀況等,第一時間透過微信群轉給醫務專員。
醫務專員何霽雲等人的任務,就是處理駐點醫生轉交上來的患者資訊。若患者症狀輕微,指導處理即可;若需進一步病情確認,醫務專員會立即聯絡患者線上問診,或轉給相應科室專家線上會診。
如果遇到確需現場就醫的,她會當即將患者資訊轉至“市一醫院疫情管理居民就醫協調”群,協調醫院接診,並轉達社群,讓社群第一時間安排車輛送醫。
為了不遺漏患者資訊,何霽雲吃飯都盯著手機。9月3日凌晨3點還在協調孕婦就醫,沒眯幾個小時,天不亮,她又開始開啟手機看訊息了。
9月3日的早上依舊忙碌。
9點鐘,患者資訊顯示,有個8個月的嬰兒從床上不慎摔下,眼角泛起血絲。必須馬上送至兒科就診!何霽雲又開始迅速協調醫院、對接社群。
剛聯絡妥當,9點24分,龍翔佳苑的醫療群裡又發來一名孕婦的求醫資訊,孕婦孕齡7周,腹痛。也是必須現場就診,於是立即協調!
又過了半小時,10點鐘,手機又彈出資訊:一名年過7旬的老人摔倒,膝關節長時間腫痛。老人的照片被第一時間轉到醫院專家群,骨科專家認為,需入院拍片確認是否骨折。於是,再次安排就診。
……
當何霽雲確認送診資訊後,在相應醫療組微信群裡,社群工作人員會將患者送診資訊立即轉給轉運司機。9月3日17點05分,南城都匯醫療組群內安排送診一名患者去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就診,17點24分,司機群內回覆“已送到”。全程耗時不超過20分鐘。
“新生”的喜悅:
孕媽媽迎來一路“綠燈”,不到3小時順利產女
從9月2日傍晚18點到9月3日傍晚18點,24小時裡,“市一醫院疫情管理居民就醫協調”微信群,共接到了醫務專員等人發來的超過50名患者送醫就診的資訊。
在前端,駐點醫生、醫務專員們大量問診患者,分診患者;在醫院,醫療人員則科學劃分就診區,每現場接診一位患者,就要專門安排就診通道,嚴格消殺,妥善研判就醫環節。
忙碌中,也迎來了“新生”的喜悅。
9月2日18點39分,產婦安安(化名)成功產下了一名可愛的女兒。產科柳醫生前後忙碌了2個小時,所幸一切十分順利。
接到送診資訊的時間,是9月2日16點左右。產婦安安來自石羊街道的中風險區。送診後,依照院內劃分的就診區,安安被送至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的中高風險就診區。
“產婦16點30分抵達中高風險就診區,17點之前,我們已將她接到感染病房進行檢查”,柳醫生說,大約17點15分左右,發現產婦宮口已開,立即通知產房老師就位。17點30左右,經研判,通知轉運手術室,於是開始轉運產婦,去負壓手術間進行接生。
一切都是爭分奪秒的。送診入院爭分奪秒,接到通知後醫院規劃送醫通道、進行醫療準備更是爭分奪秒。因為每一位患者的就醫路徑都不同,院方會為中高風險區的病人專門規劃道路,進行道路清場、前後消殺。為了不耽擱病人就診時間,一切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18點之前,安安已躺在了手術間。半個多小時後,她順產生下可愛的女兒。5斤3兩,母女平安!新生的喜悅打破了夜晚的肅靜。
“遇到孕婦、幼兒、老人或有病史的特殊群體身體不適的情況,醫療組總是格外慎重。”其實,這些天來,孕婦算得上是何霽雲手機中各個醫療群裡送醫最多的群體之一。“寶寶和準媽媽總是一個家庭裡最要緊、最被擔心的角色,不能有絲毫疏忽”,她說,因此在各個群成立之初,各社群就已對區域內孕婦等群體的情況進行了排查。
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何霽雲的微信群裡又彈出了患者的資訊。雙龍社群的張奶奶,持續胸悶心慌……駐點醫生將資訊轉來後,她馬上致電患者開始問診。經初步判斷,病人疑似心衰。於是她再次開始進行協調送醫……
▲協調送醫
何霽雲來不及細數24小時裡具體處理了多少患者資訊,從9月2日18點到3日18點,“六七十個可能有的”。她也無暇細數送了多少患者去醫院就醫。“總之醫療組會24小時在崗!”她說,“居民有需求,我們就永遠不下線!”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編輯 譚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