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11月26日報道,臺當局鐵路管理部門(臺鐵)斥資253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8.33億元)從韓國採購電聯車。然而有民進黨“立委”爆料,首批抵臺測試的列車車廂,大部分零部件其實是大陸製造的。
臺媒介紹,這批通勤電聯車是從韓國現代樂鐵公司採購的,被譽為“史上最美最長區間車”,首批新車10月24日抵臺,目前正在進行試車。
民進黨“立委”江永昌表示,近一週收到知情人反映,電聯車在韓國已經經過測試,來臺灣後進行最後的交車測試中,卻發現一些質量問題。而之前臺鐵方面曾表示測試合格。
江永昌還指出,這批列車明明是從韓國採購的,卻都是用大陸零件。根據他提供的列車各部分製造商清單,空調系統供貨商為法中軌道交通運輸裝置(上海)有限公司、空調系統是美萊克(上海)公司,集電弓的供貨商雖然是法國公司法維利,但該公司在大陸也有子公司。全車僅旅客資訊裝置為臺灣新鈳電子公司。
江永昌說,去年臺鐵副主管馮輝升帶隊去韓國,現場觀看了列車製造過程,當時還大談“大陸零元件常出問題,希望韓國廠商減少使用”,看來韓商沒做到。他還指出,臺鐵當初要求空調系統留給臺灣公司做,連這一點韓商都沒做到。
對此,臺鐵機務處長陳詩本說,當初本來要派人赴韓國監造,但因為疫情沒辦法過去,現在還沒驗收完,會嚴格把關質量,臺鐵也會做檢討。
而臺鐵副主管馮輝升此前也對江永昌提出的一些問題做過回應,強調列車檢測合格才會正式上線。對於列車零件大部分是大陸製造這一情況,馮輝升說,每次與韓商開會,臺方都會要求儘量不使用大陸產品,但這項採購符合臺方規定,無法完全限制。雙方的合約排除了大陸投標商,但產品沒限制產地。他特別提到,列車的座椅就是臺灣製造的,並表示製造過程中將持續要求韓商儘量使用臺灣零部件、和臺灣廠商合作。
延伸閱讀:
“去中國化”?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道,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報道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訊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蕭宗煌則稱,針對臺北故宮改隸臺“文化部”的議題,目前為止,臺“文化部”內部沒有任何討論,他自己也沒參加過任何討論此事的會議。至於會不會降級,他認為博物館是文化機構,用行政層級很難論定。
報道提及,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表示,25日剛好與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會面。吳密察向林奕華說,並未正式接觸此一議題,而是接到“行政院”電話,詢問目前全世界各國級博物館組織狀況如何。林奕華認為,如臺北故宮這類的國際型博物館地位超然,以其超越性和獨立性,以及相關預算的編列,她認為臺北故宮維持現在狀態、不併入“文化部”有其必要性。
另據臺灣《旺報》26日報道,在傳出臺北故宮擬改隸屬於“文化部”的訊息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則希望“政府要三思!”馮明珠稱,臺北故宮為二級機關的必要性,在於典藏文物實為“國家寶藏、國之重器”,“重要性不比中央銀行低”。馮明珠稱,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臺北故宮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大,併入“文化部”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臺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張省卿表示,以德國為例,博物館皆為政府出資,以基金會形式運作,因此保有文化自主性,在文化策略上也能發展在地特色,她認為臺北故宮若要歸屬“文化部”,應先著眼於“政府”要給臺北故宮什麼樣的定位,“對館藏賦予什麼概念或價值體系”,至於外傳改名“華夏博物館”,張省卿則持保留態度表示:“故宮雖傳統,但到底是一個招牌和文化形象”。
報道稱,現任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黃光男也認為,臺北故宮的專業有其特殊性,如何在行政與專業上考量兩者層次性,讓臺北故宮的定位能發揮其展覽、教育、專業的功能與定位,需要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