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2020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4月2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公佈《2020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這是中國氣象局連續第五年釋出全國生態氣象公報。相較於往年,今年的公報有哪些變化?有哪些技術支撐?影響如何?
《公報》指出,2020年全國水熱條件總體好於常年和2019年,植被生態質量和固碳量達2000年以來最高,地表變“綠”、固碳能力顯著增強。
《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68.4,較常年提高7.3%,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和植被覆蓋度較常年分別增加43克碳/平方米和3%。與2019年相比,2020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提高1.2%,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增加26克碳/平方米。
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呈增加趨勢,2012年至2020年較2000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兩個階段明顯提高,實現了“三級跳”。從2000年到2020年,全國植被生物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年增加12克碳/平方米,2020年全國平均植被生物量達1159克碳/平方米,植被固碳量達2000年以來最高。
2000年至2020年,92.6%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呈提高趨勢,中東部大部地區平均每年增加0.25至1.5。從草原、森林、農田三大生態系統來看,全國草原區和林區2000年以來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年分別增加4.1克碳/平方米、5.4克碳/平方米。
2000年至2020年,全國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和覆蓋度的提升也使水土保持功能呈提高趨勢,氣象條件貢獻率平均為30.1%。2000年以來全國林區90.7%的區域植被固碳釋氧量呈上升趨勢,2020年全國林區固碳釋氧水平達2000年以來最高。
《公報》還對三江源、祁連山、黃土高原、海河流域、西南石漠化區以及洞庭湖、鄱陽湖流域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了氣象監測評估。其中,三江源2000年至2020年降水呈增多趨勢,生態持續改善,主要湖泊面積持續增加;祁連山近10年降水呈增多趨勢,有利於區域植被生態改善和湖泊水庫蓄水。
數讀
《2020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
2020 年全國大部地區降水偏多、氣溫偏高,氣象條件有利於植被生長。
2020 年植被生態質量達2000 年以來最好狀態,同時2000 年以來全國植被固碳量、水源涵養量和土壤保持量等生態功能整體也呈提升趨勢。
三江源地區2000 年以來降水呈增多趨勢,生態持續改善,主要湖泊面積持續增加。
祁連山區近10 年降水呈增多趨勢,有利於區域植被生態改善和湖泊水庫蓄水。
呼倫湖2020年湖泊面積達2064.7平方公里,維持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
海河流域大部2020 年降水偏多,涵養水量較常年和2019 年提高30%以上。
黃土高原2020 年氣象條件利於植被生長,水土保持功能好於常年和2019年。
西南石漠化區大部2020 年降水正常偏多,植被生態質量好於常年,但區域總體僅為2000 年以來第4高值年。
2020 年洞庭湖、鄱陽湖流域降水偏多,最大水體面積達2000 年以來最大。
2020 年太湖氣象條件利於藍藻水華髮生,但藍藻水華髮生面積小於2019年。
內容動態調整——
新增對黃土高原的評估
2020年,公報評估內容主要涉及全國植被生物量、植被固碳能力、水熱條件、氣象災害、水土保持功能、防風固沙功能、固碳釋氧量、氣象條件貢獻率等。相比往年,今年公報新增了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量的監測評估。
錢拴介紹,黃土高原2020年降水偏多,水土保持量高於常年。其中,涵養水源的能力與2019年相比整體提升5成以上,土壤保持量增加11.1%。這一系列量化資料均是首次在公報中披露。
▲ 2000-2020年黃土高原涵養水量變化趨勢率。
從2016年第一次釋出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開始,五年來,氣象部門一直在動態調整重點區域氣象條件影響的分析與評估:2019年增加對海河流域水分條件及其對涵養水源的影響分析,2018年增加對祁連山區植被、重點水體的氣象影響分析,2017年增加對雄安新區“綠色”和白洋淀蓄水的氣象影響評估。
“動態調整是基於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變化,加強對重點區域生態狀況的氣象條件影響分析,這樣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家決策、回應公眾關切。”錢拴說。
技術手段更新——
評估更精細 種類更多樣
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量的監測評估、對海河流域涵養水量的監測評估……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背後卻體現出監測評估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
依託全國生態氣象業務平臺,近年來,氣象部門持續加強與生態相關的氣象監測評估與分析應用,建立了支撐生態氣象業務平臺的眾多業務子系統,也拓展出更豐富的評估類別。
▲ 2000-2020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和平均氣溫變化趨勢率。
評估水體面積變化,可以透過衛星遙感直接實現。然而,大部分的評估類別需要建立機理模型和子系統才能分析評估。以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和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例,評估不僅需要收集衛星遙感和地面氣象站資料資料,還要搭建機理模型,對植被NPP、生態質量指數的評估就是依託於氣象條件驅動下和衛星遙感植被指數的植被NPP監測評估子系統完成的。
▲2000-2020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變化趨勢率。
▲2000-2020年全國主要林區植被固碳釋氧量變化趨勢率。
目前,在全國生態氣象業務平臺下建立起精細化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系統、植被NPP監測評估系統、氣候生產力評估系統、植被覆蓋度氣象條件貢獻評價系統、氣象災害對植被生態影響評估系統、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植被生態影響評價系統,以及全國主要生態系統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態氣象監測預測系統和海河流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等6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氣象監測評估系統共十多種業務子系統。
“今年公報中提出的氣象條件貢獻率、植被固碳能力、涵養水源資料、水土保持量等都是近兩年來公報拓展出的新評估類別,背後都有不同業務子系統的支撐。”錢拴介紹。
影響日益廣泛——
深度參與生態建設
合作成效凸顯
連續五年釋出的公報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每年公報出爐後都會第一時間報送給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單位。在近年來的合作交流中,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相關部委對公報都給予了很高評價: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彌補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個短板,是及時掌握我國地表生態狀況及其變化的重要公報。
針對氣象條件、氣象災害對生態狀況的影響,這一份公報給出了定量回答,也使得氣象部門與相關部委的合作交流有了更多成果。
▲2000-2020年全國植被無旱面積比例變化。2020年全國植被基本無旱區域的面積比例為82.1%,為2000年以來最高。
透過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這個“視窗”,中國氣象局參與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工作。
在這份檔案中,首次明確提出生態氣象保障任務: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這也使生態氣象有關工程納入了國家規劃。不僅如此,中國氣象局還參與了自然資源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編制,明確氣象服務保障任務。在與生態環境部的合作交流中,多次獲得相關課題支援。
▲2000-2020 年全國氣候生產潛力變化趨勢率。
“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就像是一朵開得正豔的‘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蜂’和‘蝶’,共同譜寫出一曲和諧的生態篇章。”錢拴說。
來源: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