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2021,讓中美之間多一些溫度和理解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2020年極不平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僅對各國造成“無差別”打擊,更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國際關係日趨波詭雲譎。
及至歲末,兩則在中國社交媒體“刷屏”的新聞亦讓人喜憂參半。可喜的是,中美科考隊在南極聯手對一名澳大利亞患病科考隊員開展救援,這一訊息從至冷之南極傳出,卻令中、美、澳乃至全世界感到陣陣暖意。堪憂的是,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逝世,中美學界在對“中國先生”深表惋惜與悼念的同時,擔憂“知華派”學者日漸凋零,美國國內將更難有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真正瞭解中國的聲音。
即將到來的2021年,對中美而言都可謂關鍵之年。中國將迎來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現代化新徵程的第一年,美國則將在新一屆政府帶領下,接受疫情持續蔓延、經濟難見起色的挑戰。在全球新冠病例超過7000萬例,世界經濟短期內難以擺脫負增長的大背景下,中美關係能否實現轉圜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整個世界乃至全人類的發展程序。
中美建交41年來,兩國關係歷經風風雨雨而總體上實現了向前發展,如今雖處於歷史低點,但危機也是轉機,未來雙方仍應以堅持相互尊重為前提,以加強對話協商為途徑,以深化利益融合為動力,以夯實民意基礎為支撐,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中美要實現相向而行,首先應正視雙邊關係的本質。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日前指出,中美利益深度交融,雙方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改變不了誰、誰也不必取代誰。中美之間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任何一方的成功都不必以另一方的失敗為代價。
兩國建交以來,大批美企來華投資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助力和經驗借鑑,中國廣闊的市場和龐大的勞動力也為跨國美企創造了大量利潤,進而推動美國實現經濟長期增長。實踐證明,中美近年來在推動國際反恐、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均取得良好效果,而美國對華髮起貿易戰、科技戰的結果卻損人不利己,甚至阻礙了國際貿易發展、科技進步的程序。
中美關係要實現再次“破冰”,關鍵在於兩國民間的互動要熱絡,兩國民眾的感情要升溫。2021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半個世紀前,兩國在美蘇冷戰的鐵幕下尚能夠透過民間外交完成“小球轉動大球”的壯舉,如今人文交流已成為中美關係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國連續10餘年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第一大生源國,兩國民間友好力量更應發揮重要紐帶作用。
2020年,從年初美國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特罹難,到年末“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逝世,中國民眾都對大洋彼岸送上了深切哀悼和誠摯慰問;美國當局揚言對TikTok、WeChat等下“封殺令”時,亦有數以萬計的美國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美國網民甚至發起“拯救TikTok”的話題標籤,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中國企業仗義執言。中美民間友好的基礎來之不易,兩國政府還應共同努力讓非政治類議題脫敏,避免泛政治化的輿論傾向誤導民眾,減少人為製造的人文交流壁壘,為兩國民間恢復正常交往互動創造有利條件。
正如傅高義在其代表作《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版序中所言,“作為一個研究中國事務長達半世紀的人,我深知如果中國人和西方人能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世界的未來會變得更好,而這又要求雙方達成更深的理解。”面向2021年,中美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增進相互理解,如此,則可為疫情下倍感“寒冷”的兩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帶來久違的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