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權,並已做出選擇”

編者的話:“在非洲,國務卿布林肯看到美國海外影響力的侷限性”。這是美聯社日前的一篇報道,文章認為“在非洲,中國比美國更有競爭力”。在“西非門戶”塞內加爾,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的答案。11月底,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這個“西非門戶”國家的首都達喀爾成功舉辦。而11月中旬,布林肯訪問非洲三國時也選擇了塞內加爾,但卻被人揶揄只是帶著“空頭支票”而來。《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塞內加爾採訪一週,對這個遠離中國的非洲國家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也聽到當地人如何發自內心地談論中國和中非關係。

“非洲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權,並已做出選擇”

舉足輕重的“西非門戶”

布林肯日前訪問非洲國家時, 法新社稱“肯亞是美在非洲長期盟友,奈及利亞是非洲大陸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塞內加爾則被看成是‘穩定的民主燈塔’”。國土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的塞內加爾,因地處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從飛機快降落塞首都達喀爾時,從上空俯瞰可以明顯看到該國的一角深深扎入大西洋,因此也有了“西非門戶”“大西洋航線要衝”等美譽。

塞內加爾是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的重要成員,也是西共體15個成員國中局勢最穩定的國家之一。在塞內加爾從事翻譯工作的華人小趙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在塞的中國人約有六七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參與當地建設的中企員工,此外還有部分經營中國超市、中餐館的生意人。據他介紹,當地治安狀況相對良好,女性獨自出門不必擔心會受到騷擾,夜裡外出散步、買東西也都比較安全,“很少聽到搶劫、偷盜的事件發生”。在記者入住的達喀爾拉貢飯店,大堂經理說起當地的治安也很自豪:“達喀爾很安全,即便到了夜晚,遊客也可以在大街小巷散步,不用擔心被人搶或者遇到恐怖襲擊。”

塞內加爾人待人平和,對中國人也顯得十分友好和熱情。《環球時報》記者在卡喀爾布萊茲·迪亞涅國際機場購買手機卡時正好缺一點零錢,看記者有些著急,櫃檯服務員一邊擺手一邊笑著用英語說“沒問題”,示意缺的部分不用再付。在塞內加爾採訪可以發現,實際上當地人會說英語的很少。在這個前法國殖民地國家,官方語言為法語,另外,全國80%的人通用沃洛夫語。塞人口1630萬,主要有20多個民族,其中沃洛夫族佔全國人口的43%。塞各民族能和諧相處、平安共存。當地民風淳樸,遇到事情商量著辦。達喀爾僅少數路口有紅綠燈,一般有交警指揮。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時,達喀爾城內交通十分擁堵,車輛行駛緩慢,但很少有人會按喇叭催促別人。行人過馬路時,大多數車輛也會主動停車禮讓。塞內加爾人中約95.4%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相比記者走訪過的一些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或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塞內加爾當地社會更為世俗化,穿袍子的男性和戴頭巾的女性相對較少。

1960年塞內加爾正式獨立後,同法國仍保持著傳統的特殊關係。比如,法國是塞最大的投資和貿易伙伴,塞是獲得法國援助最多的非洲國家之一。塞經濟門類比較全,漁業、花生種植、磷酸鹽出口和旅遊是塞四大傳統創匯產業。但這個西非國家仍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糧食尚不能自給,人均GDP僅為1400多美元。《環球時報》記者在塞內加爾採訪的感受是,當地基礎設施還有待改善,如達喀爾老城區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缺少高層建築,道路也不夠寬敞。達喀爾市區內還缺乏大型商業體,當地最著名的購物中心“海洋購物中心”只是一個三層高的商場,裝潢比較現代化,但裡面的商品種類並不多。

據小趙介紹,與周邊的西非國家比,塞內加爾衛生條件要好很多,不受瘧疾等疾病的困擾。正是因為政局穩定等因素,塞內加爾吸引了不少來自周邊國家的打工者。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日前也報道說,在塞內加爾找工作比在幾內亞容易些,有來自象牙海岸的計程車司機說“想在這裡幹一段時間,賺點錢再回國”。

“非洲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權,並已做出選擇”

目前,塞內加爾政府正在達喀爾以東35公里處發展加姆尼亞久新城,此次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的舉辦地阿卜杜·迪烏夫國際會議中心、正在建設中的第四屆夏季青奧會體育場館都在這片區域。2018年10月,塞內加爾獲得2022年青奧會舉辦權,這也是奧林匹克旗下綜合性賽事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辦。目前,國際奧委會已將該項賽事推遲至2026年舉行。當地人相信,加姆尼亞久工業園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企業除參與建設外,還有企業同突尼西亞、象牙海岸、土耳其等多國企業一起入駐工業園一期。據瞭解,目前入駐企業涉及服裝、農業、食品、電子、數字業務、醫藥和物流等。今年7月,該工業園區舉行了二期專案開工奠基儀式,目前已有25家企業和機構承諾入駐,一半的廠房已被預留。塞總統薩勒對園區二期建設充滿信心。他表示,為迎接未來工業化挑戰,必須改變發展思路與模式,園區內所建立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將向社會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隊伍,整個專案會創造2.3萬個就業崗位。

塞內加爾人非常希望中國能助他們的國家一臂之力,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得知中國記者前來採訪,當地人都會提起中國援建的競技摔跤場、國家大劇院和黑人文明博物館等標誌性建築,並說當中國援助的新冠肺炎疫苗運抵時,總統親自去機場表達“最誠摯的感謝”。黑人文明博物館館長、考古學教授哈馬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和非洲都有被殖民的歷史,因此在合作中更能相互理解,塞中合作一直是建立在友誼、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哈馬迪對中國對塞援助充滿感激之情,也對塞中合作充滿期待。據他介紹:“在援建黑人文明博物館時,中方人員非常尊重塞方的想法。中國朋友問得最多的就是,我們想要把博物館建成什麼樣。事實證明,我們的想法中國人都幫著實現了。”他還說,一些歐洲國家在非洲進行了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想的是如何獲取資源,而不是幫助當地發展。

隨著中塞合作不斷深入,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塞內加爾人加深了對中國的瞭解。塞國內影響力最大的法文日報《太陽報》非常關注中國在塞的建設專案,其中包括中鐵七局武漢公司負責施工的全長1209米的方久尼大橋。該專案是塞振興計劃中基建領域的重中之重,不僅是塞在建最長最大的橋樑,也是西非最長的海灣跨海大橋。橋樑建成後,從法蒂克省前往該國東部和西部地區可縮短3個小時車程,並將結束入海口薩盧姆河兩岸人員和物資過河靠獨木舟和駁船擺渡的歷史。當地媒體同行說,《太陽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一篇稿件,或追蹤專案進度,或介紹施工人員如何克服疫情等困難堅持建設等。

“每一個我遇到的中國同事,都成為我的師傅,對我這個外來者毫無保留的相信。傳授技術、教我開車。師傅說,我肯學,他們就肯教。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中國人的勤奮、專注和無私奉獻。”就職於中國路橋的萊昂·科西維來自西非國家多哥,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10年,他參與過中企在多哥和塞內加爾的多個道路專案,從一名翻譯和技術工人,幹到如今的工程管理者。科西維還在塞內加爾工作期間遇到心愛的姑娘,最後在當地定居、結婚、生子。科西維說:“在中國企業工作,我成就了個人夢想,實現了自我價值,也真切體會到非中合作和‘一帶一路’給我的家庭、我的家鄉和我所在的城市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非洲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權。小到服裝鞋帽,大到手機、電子產品、通訊裝置,這些中國製造受到歡迎的程度已經表明了我們的人民和政府作出的選擇。”哈馬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比中國和美國近來在塞內加爾等非洲國家的表現,中國與非洲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真正讓非洲受益,“誰真心幫助我們,我們心裡很清楚”。

5年前,由中國駐塞內加爾大使館經商處主導,大使基金和在塞中資企業協會會員單位共同出資為當地建設了大型濱海健身樂園(又稱“中塞友誼健身園”)。記者來到這座位於達喀爾海濱路上的中塞友誼園,看到很多當地民眾在那裡鍛鍊、散步。長達數百米的健身園裡,配備著各類健身器材。離海濱路不遠的街區裡,當地小孩找塊空地就是足球場。塞內加爾人對體育的熱愛也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夾在東西方之間的國家”

塞內加爾雖地處西非,某種程度上卻被看成是一個“夾在東西方之間的國家”:一方面是與法國關係長期密切,現在又因自身政治穩定和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而被美國所重視;另一方面,塞內加爾真心擁抱中國,切身感受到中國是出於真心在幫助自己發展,也正因為如此,塞內加爾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檔案的西非國家。

塞內加爾人對法國的情感可謂是又愛又恨,他們談起曾遭受的殖民歷史時頗為不滿,但又覺得用法國的高階商品才更體面。法國的“罷工文化”塞內加爾人也學得有模有樣,《環球時報》記者在塞採訪期間,還趕上塞全國公交和出租司機因不滿收入進行的罷工。罷工當天,原本擁堵的街道變得異常暢通,路上果然沒有一輛計程車或公交車出現,公交站臺上則擠滿了人。

美國出於戰略利益的考量一直在做塞內加爾的文章。就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舉行前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肯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並對外表示:“為顯示我們對(非洲)大陸各地夥伴的承諾,拜登總統有意主辦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以促進高層外交和互動。”布林肯除了與塞內加爾總統薩勒舉行會談外,兩人還一起來到達喀爾巴斯德研究所,該研究所在美國的援助下有望在明年開始生產新冠肺炎疫苗。作為回應,塞外交部門表示,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將永遠重要”,並強調美國“從未殖民”非洲,塞內加爾人“視美國為自由國家”。

有報道說,布林肯在塞內加爾還參加了該國企業和4家美國企業總額超過10億美元合約的簽字儀式,並表示“美國對非洲投資不強加無法控制的債務”。據悉,這些協議主要涉及美國在塞內加爾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包括修建從達喀爾到北部聖路易城的高速公路及其他幾個地方的基建專案。而據業內人士分析,這些錢完全是在“糊弄塞內加爾人”,因為10億美元就想修一條高速公路根本不夠,更何談其他地方的專案建設。

雖然西方媒體公開報道說,布林肯這次非洲行的目的是加強在全球衛生安全、治理氣候危機、擴大能源使用和經濟增長、重振民主等領域的合作,但在突尼西亞地中海絲路組織主席巴斯利看來,很明顯這是美國人想“阻截中國在非洲發揮影響力”。巴斯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顯而易見這是美國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而採取的外交行動,意在從中‘使絆’,干擾中國與非洲大陸的合作。但美國以自己基建的弱項與中國作為基建大國的強勢相抗衡,有些不自量力。這也說明,美國已黔驢技窮,實在拿不出更好的招數了。”

一位在塞內加爾工作多年的中國分析人士認為,西非國家對美歐國家其實是有所保留的。比如,有些國家怕美國煽動並策劃改變其政權,有的則擔心歐洲只是看重他們的資源,如抱怨法國越來越頻繁地“缺席”非洲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如塞內加爾國家大劇院院長桑內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所說:“這些年,中國正在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幫助塞內加爾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只有中國人把實實在在的好處給了我們塞內加爾人。”

本報赴塞內加爾特派記者 周輖 黃培昭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410 字。

轉載請註明: “非洲人民有自己的選擇權,並已做出選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