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京北第一天路” 一條別樣生態富民之路
承德9月2日電 (張帆 劉海波 韓春明)初秋時節,記者驅車來到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壩上“京北第一草原”。站在壩頭觀景臺向西眺望,一條新修的景觀路由此蜿蜒而上,路的兩側,綠草如茵,落葉松、白樺樹、山楊等相互交錯,林中蜿蜒曲折的溪水湍流不息....。.這就是當地人親切稱為“京北第一天路”的景觀大道。
“京北第一天路把風電裝機作業路、千松壩造林工程開闢的工程路、國有林場牧場的防火路以及村集體的道路透過規劃設計、施工整合連線到一起,全部修通後全長160多公里。”豐寧七環旅遊開發公司副總經理鄭現峰介紹說,這條路大部分在海拔1800多米線位。
“當年這裡是一片片沙化草場,溝塘也沒有一點水,樹比人還少。”隨行的千松壩副場長何樹臣說,沒有千松壩林場,就沒有“京北第一天路”。
豐寧千松壩林場1999年建場,分佈在豐寧縣壩上及接壩地區的9個鄉鎮、7個國營林、牧場,共371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涉及72個行政村、7.89萬人,其中貧困村40個、貧困人口16079人。
“要在這些區域內實現植樹造林必須先禁牧,但禁牧對當地人來說無異於口中奪食,這是林場面臨的最大難題。”何樹臣回憶說,二道河村是壩頭第一村,整個千松壩林場的門面,也是河北省赫赫有名的“萬隻羊”村,過度放牧造成草場沙化嚴重。
在千松壩人看來造林綠化是好事,但推動起來卻十分不易。“種樹就得禁牧,沒了羊,我們‘萬隻羊’村靠啥吃飯?”全村沒有一人同意。
經過調研和多方協商,千松壩負責施工人員在維護群眾利益上動開了心思,推行股份制造林,分類管護的機制,即採取當地鄉村、農民和國有林牧場出地,千松壩負責造林,林木收益後按相應比例進行分成。這樣一來,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專案才得以順利實施。
俯瞰“京北第一天路”景區內風景 劉海波 攝
經過17年堅持不懈的造林與管護,茫茫荒原起松濤。目前,千松壩林場累計人工造林85.5萬畝、封山育林19.19萬畝,百萬畝荒山禿嶺變成茫茫林海,工程區沙化面積減少近150萬畝。
驅車沿“京北第一天路”行駛,目之所及落葉松、白樺林漫山遍野,極目遠眺是直插雲霄的風電風車。
千松壩林草結合的造林模式,留下了森林草原河谷錯落有致的景觀。2012年,河北某公司看中了這塊寶地,經過洽談,著手開發這塊生態林景區。
為了達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目標,開發公司投資1.6億元,把千松壩林區原有防火路、風電路、村路整合打通,貫通壩上大灘、四岔口、魚兒山3個鄉鎮、8個村,形成了160公里的“京北第一天路”,該路如今已完成80%的路基工程,路面在逐段硬化中。
在“京北第一天路”範圍內,有千松壩森林公園、柳樹溝景區、灤河源景區,這裡聚集了森林、草原、農田、沙地、溼地、山地、河流等生態元素,景區裡有植被600多種、開花的植被有300多種,來自京津唐遊客絡繹不絕。
藉助“京北第一天路”景區對遊客的吸引,實現脫貧致富的村民不計其數。
“我的農家院能夠同時接待六七十人,旅遊旺季能賺個十幾萬。”二道河村村民於永河說。
於萬軍搞了七八年旅遊,是近年來二道河村靠旅遊發家的佼佼者。“我每年收入在50萬左右,去年投入270萬元改建了農家院,今年形勢雖然不是太好,但掙30萬不成問題。”
“京北第一天路”景區內的灤河源 劉海波 攝
同村的董萬喜感覺日子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我主要經營了11匹馬,出租給遊客乘騎,一年能掙七八萬元。”
如今的二道河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專業村,全村有農家院46戶,可同時接待遊客3000人,人均收入近萬元。
“將來公司的目標是讓百姓在森林裡居住、在公園裡上班,讓百姓從牧民變為產業工人。”豐寧七環旅遊開發公司黨委書記呂東申說。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林場合作造林培育森林資源、企業主體合作開發旅遊,透過兩次機制合作,林區所有權不變,卻實現了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走出了一條別樣生態富民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