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程序中,中國的鄉村走向衰落,農村經濟體衰敗,環境遭到破壞,很多農村空巢,建築坍塌。農村需要改變,經濟需要復甦,需要重新吸引人們迴歸。在這期間,環境的改變是重要的因素,如何營造一個新的環境,使衰敗的鄉村重新獲得魅力?
案例一
[內蒙古文冠莊園]
文冠莊園展示中心專案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黃羊窪村,敖漢旗位於赤峰東南部,總人口 60 萬,以漢族和蒙族為主。村落周圍是曠野、草坡和巨大的發電風車,這裡每個角落都是故事,都是歷史。
▼建築全貌
建築外部簡潔粗獷,整棟建築外觀都用毛石砌築,與周邊天然遼闊的地理環境相呼應。
▼建築外圍的毛石矮牆
設計嘗試用現代的設計語言來闡述設計本身,材料來自於敖漢當地。整座建築使用了具有鮮明特徵的當地石材和耐候鋼板,以石築牆,是向敖漢上古先民致敬;以鋼為材,是向鑌鐵的契丹致意。
▼門前的古柳
山劈石呈赭石色,有黃色和灰色的花紋,石頭表面肌理豐富,凹凸明顯,表情粗獷,充分模擬了自然,賦予建築粗獷的美。
▼石材賦予建築粗獷的美
立面的視窗飾面使用了耐候鋼板,隨著時間的推移,耐候鋼板體現了時間與歷史感,同時讓整個立面隨時間變化,像是一個隨時間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立面視窗飾面採用耐候鋼板
在室內的部分屋頂及屏風設計中,還巧妙運用了蒙族特有的“柳條編”技術,這是一種蒙族工匠獨特的匠作之法,施工隊與當地工匠反覆進行實驗,先泡藥水防腐,再刷清漆防蛀,巧妙地解決了柳條作為建築材料的幾個缺陷。
▼室內部分屋頂採用“柳條編”技術
夯土塗料的原料就來自於當地的黃土,可就地取材,十分環保。同時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節能、透氣效能強。我們將塗料選定為赭黃色,以形成自然質感的內牆表皮形式,與內蒙的大地相適應。
▼夯土效果的裝飾塗料形成自然感的內牆表皮
這是一個有著殘落之美的村子,村裡的建築全部採用古法建造。設計採用夯土效果的裝飾塗料,也是對殘留的村莊夯土牆的一種追憶——從傳統造房技藝中汲取精華,讓建築在某些特定的環節出現古法記憶。
▼北園入口處有耐候鋼板圍合的的篝火場地
▼平面圖,plan
案例二
[鳳凰措藝術鄉村 ]
鳳凰措是一個鄉村整體營造專案,一場空心村再生實踐,位於山東日照。在城市化程序中,村子荒廢掉了,大部分老房子已經坍塌,只遺留下來十幾套老房子。
總體設計理念:保護與再生相結合。在保留原街巷院落肌理、舊建築、樹木的基礎上,在其間進行大膽的新元素介入。材料上,使用老房子坍塌留下來的暖黃色老石頭,混凝土和耐候鋼版,追求材料的原真性;景觀上,運用老舊材料,栽植野草,保留鄉土自然的野性;空間及建築運用現代建築語彙。
▼鳥瞰,保留老院落肌理,創新建築大膽介入
▼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村落入口:採用山的意向,由兩片當地石材砌築的雕塑體構成村子入口,形體與遠處的大山相呼應。
▼入口,石材雕塑體與山相呼應
藝術家工作室:位於西側第一個廢棄的巷子,保留了院牆和院子裡的樹木,在空隙中做房子。建築材料主要採用廢棄老房子的石頭,窗套採用混凝土和耐候鋼板兩種形式。
▼藝術家工作室,建築採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耐候鋼板,古樸中透有一些現代
▼保留巷子中原本的樹木,隱於茂密的植被之中
民宿接待中心:位於村子廣場的方盒子建築,包裹進一個遺留的老房子。建築材料採用老石頭、混凝土和耐候鋼,庭院和臺地栽植芒草,室內是素混凝土,沙發和伴手禮櫃子也由混凝土預製而成。
▼接待中心,由石材,混凝土和鏽蝕鋼板組成
▼室內傢俱由預製混凝土製成
素顏餐廳名稱由來於素混凝土,素顏是一種美,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素顏餐廳的理念與鳳凰措鄉村營造追求材料的原真性相一致。建築材料為素混凝土和當地石材。不加修飾的混凝土用清晰有力的幾何形式,呈現出原始美感。餐廳內部全部由素混凝土構成,包括吧檯,餐桌以及儲物櫃。
▼素顏餐廳,採用石材和素混凝土,大面積開窗帶來良好的景觀視線
▼餐廳室內,簡潔寬敞,可以欣賞優美景色,三角形天窗形成豐富的光影
老院子民宿:總體思路是保留與再利用。具體採用新舊對比以及運用鄉村記憶材料的方式,保留老房子、保留院牆、保留樹木和街巷肌理。兩排老房子一共五套,在每個院子裡增加廂房作為民宿,老屋改為茶室。分別有水泥預製小屋、水刷石小屋、夯土小屋、鋼板小屋以及鏡面小屋。
▼民宿區,將老房子改造成不同風格的小屋
張叔小院:水泥預製小屋,是對上世紀中期的水泥預製裝飾符號的追憶,所有混凝土塊均由當地木匠張叔手工預製完成,故名張叔小院。院子裡混凝土水景,是對房子的呼應。
▼張叔小院,採用預製混凝土塊
▼院落內部,混凝土塊和老房子形成對比
▼混凝土水景
水石小院:主體建築為水刷石小屋,是對上世紀水刷石建築的追憶。建築將一棵老杏樹包裹在內。
▼水石小院,由水刷石組成
▼水刷石和老房子相結合
▼被水刷石圍起來的樹木
▼水景
鏽品小院:主體建築為鏽鋼板小屋,院子裡的水景也為鏽鋼板水景。
▼鏽品小院,主體建築由鏽蝕鋼板組成
夯土小院:主體建築為夯土建築,是對夯土建築的回憶。小屋的開窗則運用混凝土、鋼板和鏡面不鏽鋼作對比。
▼夯土小院,主體由夯土組成
▼開窗採用混凝土,鋼板和鏡面不鏽鋼,使建築更為豐富
案例三
[沂蒙山朱家林 ]
在山東沂蒙山區的深處,有一個村子。這是一個遺落在大山懷抱中的古村落,曾經的桃花源,但隨著城市化的程序,逐漸衰落,原先三百多人的村子還有一百多人,大部分老房子已經空置,有些坍塌成為廢墟。
▼新建成的廣場空間
如何使這個日趨衰落的村子從空間上得以新生?又如何能保留鄉土記憶,又能符合現代的功能需求?觀築設計提出了新鄉土理念。保留歷史記憶,運用現代鄉土的理念,置入新的功能。
▼改造後的平面
在村子正中心,建成了一座新的建築,叫做鄉村生活美學館,也是全國第一座以鄉村美學為主題的美學館,場地原為村子的活動場地,是一個硬化的場地,鋪滿了紅色的廣場磚,與村子的風貌很不協調。
▼村子中心的生活美學館
在場地中建造美學館,並保留廣場,建築就採用村子裡蓋房子用的石灰岩,形體就用一個長方盒子,嵌入到兩側老房子圍合的空間中。建築外牆厚50釐米,外立面加了很多長方洞,方洞和條窗一個尺度,進深50釐米,朱家林有很多鳥,希望未來這些洞成為鳥窩,所以從外面講,也叫鳥窩建築。
▼牆上的窗洞為鳥提供居所
建築砌牆的工人用的都是村子裡的老師匠,石頭進行適當的敲鑿,保持立面的自然,也追求石頭的咬合,特別是凹凸的建築邊線,追求細緻和一致,建築做工體現了很好的沂蒙石匠的技藝。
▼石牆的咬合體現了傳統的建築技藝
鄉村生活美學館前面的空地繼續作為材質村民活動廣場。建築和前面的道路有1.2米的高差,利用高差,做了幾組有雕塑感的臺階,臺階被放大,可以作為坐凳。臺階用預製混凝土板,約400塊臺階,採用了15種規格。臺階具有很強的秩序感,也是這個村子裡最有秩序感的一組元素,試圖在有機的村落中,增加一種儀式性。建築前部留了6米的臺地,作為未來的舞臺,廣場也自然成為觀眾席。
▼建築前部的活動廣場
▼廣場上的臺階細部
▼夜間的廣場
▼建築內部
▼空間內部的光影
▼村落中的空間
野草,遍佈鄉村的田間,但不被歡迎,因為和莊稼爭肥,往往被鋤掉,但在地頭的茅草和狼尾草卻也是別樣的美,一到秋天白色的草穗在陽光下散發著光芒。讓野草回家,栽到村子裡,在廣場周邊,老院牆外部和道路兩側,栽植了野草,分別栽了蒲葦、芒草和狼尾草,都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
▼迴歸田園的景觀空間
朱家林鄉村實踐,把設計變為營造,設計師住到村子裡,在現場進行設計,全面參與到了施工過程中,在施工中與村子裡的工匠一同協作,同時,設計也與生活融為一體,在自然和田園中從事設計,也是一種設計方式的探索。
資料來源/新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