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不是目的,而是需要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減少或者消除今後再次犯錯的機率。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面對頻繁犯錯的孩子,諸多家長們一籌莫展,苦口婆心講道理,他們根本不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而打孩子又顯得不夠理智、民主,到底才能如何科學地懲罰孩子,讓他們變乖呢?
朋友的老公脾氣很火爆,每次他們的兒子鵬鵬犯錯時,她老公不是大聲吼就是打一巴掌,礙於爸爸的威嚴,鵬鵬每次都哭著說:“爸爸,我錯了,下次不敢了”。
可是沒過多久,鵬鵬依舊不長記性再次犯錯,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只是害怕被打,所以才暫時選擇妥協,根本不是徹底的心服口服。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圖文均無關
很多父母以為吼一句、打一巴掌,孩子就乖了,其實不然,孩子依舊會再次犯錯,甚至變本加厲,俗話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不少父母的初衷並不是打罵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停止犯錯。
為此,為人父母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懲罰不是目的,而是需要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減少或者消除今後再次犯錯的機率。
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需要注意的是懲罰不是體罰,到底如何才能起到教育效果呢?
1、讓孩子承擔後果
面對喜歡亂塗、亂畫、亂丟東西的孩子,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去收拾殘局,如果沒有將物品收拾好,就沒收TA心愛的玩具、食品;當他們體驗到打掃衛生的辛苦和麻煩,就不會再犯,並且這樣做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愛勞動、做家務的好習慣。
另外,如果孩子將殘局收拾得很不錯,可以適當地誇獎孩子的勞動成果,這樣孩子內心更容易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更願意去約束自己的行為。
具體來說,就是當孩子在某些行為上犯了錯誤時,父母不給予過多的批評,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錯誤造成的後果,當後果讓他們感覺到不愉快時,就會引起自我悔恨,簡單來說,就是自作自受,只有體驗到痛苦的責罰,強化痛苦體驗,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
2、禁止孩子的一些要求和權利
比如面對孩子不刷牙、看電視不吃飯等問題時,如果父母口頭給予的警告和批評無效,父母可以適時剝奪孩子的某些權利和要求,並且制定規矩,一旦違規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比如早上不刷牙就不可以吃糖、看電視不吃飯就不可以吃零食等等。
比如孩子做作業拖沓,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2個小時內完成,不然這周的外出遊玩就得取消,特別是孩子日日唸叨、盼望已久的事最容易刺激到他們的神經。
總而言之,懲罰孩子一定要用對方法,不然不僅會傷害孩子,還會疏遠親子福關係。
1、使孩子更加叛逆
在孩子的心智成長和身體發育過程中,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叛逆心理,尤其是懲罰孩子,沒有過多的溝通與交流,不僅不會降低孩子的犯錯頻率,他們還會屢次犯錯來報復父母。
2、親子關係惡化
不管孩子犯錯是出於什麼原因,父母都不能當頭一棒立刻批評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顧及其感受,否則一味的打罵,只會使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漠。
3、傷孩子的自尊心
不少父母喜歡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地懲罰孩子,他們以為讓孩子沒面子就不會再犯,其實這樣做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記住一句話:“表揚要讓大家都知道,批評只讓本人知道就好”,也就是說孩子在商場、親友聚會等公眾場合犯了錯誤,先把孩子拉到一邊再批評孩子,懲罰孩子時,一定要尊重其感受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