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水泉村:“泉水叮咚”奏響致富新篇章

由 不新伏 釋出於 綜合

沿著平坦的水泥路,遠遠地就看到了水泉村的招牌。還沒進村,就聽到村裡的機器轟鳴聲,正在駕駛農機的村民常蘭文看到記者,熱情地打著招呼。

“今年我們村要種植225畝杭白菊,這是我們的杭白菊基地。”在記者詢問地裡今年要種什麼作物時,常蘭文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我在這兒有三畝地,以前種玉米一年一畝的收入連300元都不到,如今有了杭白菊基地,按照分紅我每年能收入1500元,加上自己還可以在這裡打工掙錢,日子過得是一天比一天美!”

位於新城區保合少鎮的水泉村,以前由於自然災害頻發加上三面環山的地理位置,居住在這裡的農民一度苦不堪言。自水泉村成為水土保持示範區以來,歷經幾十年的生態治理建設,現在的水泉村,村外山坡谷地早已被林木覆蓋,遍地鮮花,儼然一座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

走進水泉村,猶如走進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白牆紅瓦的民房整齊劃一,乾淨平坦的鄉間小路縱橫交錯,綠樹掩映的農家院落整潔怡人,孩子在門前嬉戲,老人坐在樹下聊天,幸福感拂面而來……

如何將自家門前的“綠水青山”變成普惠百姓的“金山銀山”,是擺在水泉村“兩委”班子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水泉村黨支部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村民增收為主要任務,以“黨建 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為發展理念,著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反覆調研氣候、土壤條件相似的武川縣、和林縣等地農業產業發展之後,水泉村將閒置的225畝土地平整後進行杭白菊等多種中藥材專案種植。

“經過我們反覆研判,決定以‘村委會 合作社 黨員 村民’的模式,引進種植中藥材為村集體經濟專案,帶動發展農村休閒觀光旅遊業。目前杭白菊基地的土地已經平整完畢,馬上就要開始種植,在今年9月份就可以採摘,預計一畝地可以產600公斤杭白菊。” 水泉村黨支部書記劉偉介紹完了杭白菊,又迫不及待地要帶記者去看看他們正在打造的民俗文化院。途中,記者被一陣二人臺小調吸引,循聲望去,原來是一位村民正在對著手機表演二人臺進行直播。

劉偉告訴記者唱曲的是杜秀英,不僅是他們村裡的網紅,也是村裡的脫貧戶。杜秀英的丈夫高林中,10年前打工不幸摔壞了腿,昂貴的醫療費用加上腿傷無法繼續工作,使原本就不怎麼富裕的家庭走向了貧困。2016年,透過各項幫扶政策和措施脫了貧。

杜秀英告訴記者說:“這兩年國家給我們報銷了醫藥費,村委會還給我們兩口子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現在我們不僅脫了貧,每年還有土地流轉費和工資,一年我們倆能收入五萬多元。”

在劉偉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村裡的民俗文化院。石磨、碾子、水井……這個“土”味十足的院子就是民俗文化院了。劉偉介紹,他們整理租用全村空閒房院27處56間,計劃建設遊客接待中心、餐廳、文化教育大院、民宿等一系列休閒觀光農業專案。

綿延巍峨的青山盛景,獨具特色的風土民情,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豐富的農業休閒觀光資源,黨建引領下的農業產業專案為村民們打開了一扇“致富門”。(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楊彩霞)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