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出了現象級爆款的自主品牌 為啥慘到要退出大陸市場?

這段時間看到一個很令人意外的訊息,兩桶油戰略合作伙伴,令二手車商聞風喪膽的納智捷計劃退出大陸市場,一開始以為是謠言,不過沒過多久這個訊息就被臺灣媒體證實了。

作為一家較晚進入大陸市場的自主品牌,納智捷曾經也是風光一時,2011年,東風裕隆生產的納智捷大7 SUV正式上市,當時處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大7 SUV當年是一款現象級產品,以它的售價,月銷量能衝到3000多臺,放到今天,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為什麼納智捷能紅極一時?因為它的價效比高,同年大眾途觀售價為19.98-30.98萬,豐田RAV4售價為18.78-26.98萬,而這兩款當紅合資緊湊型SUV根本不愁沒,所以基本沒優惠。

納智捷大7作為一款中型SUV,不但尺寸更大配置更豐富,定價也更低只有18.8-26.8萬。18萬多的價格,納智捷大7是自動擋,而合資乞丐版連車都看不到,因為當時合資品牌喜歡玩噱頭,最低配幾乎不生產,所以很多人去大眾豐田4S店詢價後轉頭就去納智捷訂車。

東風裕隆成立不到兩年,據說新公司就開始盈利了,這說明當時納智捷本身還是挺好賣。因為大7定位比較高,所以納智捷是以高階形象進入大陸市場,更何況納智捷還是合資公司,當時這個身份溢價很高。

2012年,納智捷就開始飄了,居然想起玩高階MPV,當年推出了MASTER CEO,售價39.8-41.80萬 ,這價格完全可以買奧迪A6L,要清楚2012年可是A6L號召力最強時期!納智捷透過MPV避開與豪華品牌行政級轎車硬剛,這招看似高明,但納智捷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它自己的實力根本不如豪華品牌,也不如奇瑞和長城。

為什麼納智捷會想起造MPV?因為在臺灣納智捷是先發布了大7 MPV,然後釋出大7 SUV,而大7 MPV(MASTER CEO)與 大7 SUV都源自納智捷L7平臺,但這個L7平臺又源自雷諾ESPACE。說白了,當年的納智捷也是逆向開發,只不過它借鑑的物件是法系車。用雷諾ESPACE底盤,開發出售價堪比A6L的MASTER CEO,你說納智捷膨脹嗎?

最終MASTER CEO宣告失敗,它的原型車大7 MPV也重新調整了定位,將競爭對手鎖定為比亞迪 宋MAX,多麼華麗的轉身!作為東風裕隆的主力車型,大7 SUV 上市一年後,銷量便出現大幅下滑,有人說它質量不好,有人說它油耗高,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那個時候,緊湊型SUV百公里油耗10來升並不誇張,更何況是中型SUV,所以當時納智捷的油耗並不是多麼嚴峻的問題。

納智捷銷量大幅下跌,一方面是同期韓系車競爭力大幅提高,當時起亞索蘭託價格優勢很明顯,況且索蘭託進口車身份比大7 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2012年長城、長安紛紛押注SUV,本來就沒有技術優勢的納智捷更加被動了。

大7 SUV徹底沒戲後,納智捷趕緊把U6投產,U6上市後正好撞上了SUV市場並噴式發展期,於是納智捷靠一款車,撐起了14、15和16年的銷量。不巧的是,2015年,實施國5排放標準,當年為了鼓勵大家購買低油耗車型,還特意推出了節能補貼。

國5是個小轉折點,因為大部分的自主品牌都開始換髮動機,也是這一年搭載奇瑞第二代1.5T發動機的艾瑞澤7上市,國產發動機開始逐步更新迭代。以前買國產車是因為預算有限沒得選,所以油耗高一點也沒辦法,現在是預算有限也有得選。

排放是被絕大多數人忽視的一個地方,國5開始,國內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慢慢與歐盟接軌,以前歐盟實施歐5排放,國內才剛剛實施國4,這種代差有利於技術比較薄弱的企業在市場競爭,排放標準越嚴苛,其結果就是尾氣越來越乾淨,同時油耗越來越低。

納智捷絲毫沒有做出改變,1.8T、2.0T、2.2T發動機顯然不是針對大陸市場研發,而納智捷的市場幾乎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滿足歐洲嚴苛的法規和標準,說不定這些發動機也是逆向開發。從發動機排量這一點就能看出,納智捷逐漸會被邊緣化。

2015年以前,納智捷的車跟其它自主品牌相比,油耗動力相差並不懸殊,但2015年,國家開始從政策層面鼓勵車企生產低油耗車,幾千塊的節能補貼納智捷拿不到,再加上之後油價大幅上漲,92號油逼近7元,納智捷油耗高的問題徹底爆發了。

2011-2016年,是納智捷最輝煌的時期,這6年納智捷在大陸累計銷售了20.5萬輛新車,而同期臺灣的銷量不到二分之一。然而納智捷在大陸根本沒有什麼研發實力,設計玩不過吉利、配置比不過比亞迪、技術又不如奇瑞,對比之下盡顯頹勢。

有人會好奇,納智捷這麼弱,它是怎麼在臺灣活下來的?如果你有興趣打開臺灣的汽車網站,看看當地的汽車價格,就能體會到臺灣人民有多羨慕大陸的汽車。

卡羅拉在臺灣的售價摺合人民幣約16.7-21.7萬,本田CR-V臺灣的售價摺合人民幣約24.6-27萬。

可能是因為東風與裕隆有合作,所以東風小康這種微卡,國內也就賣4-5萬,但到了臺灣後,價格翻了將近3倍,達到了14萬。14萬在大陸,可以買到搭載通用最新1.3T發動機的雪佛蘭邁銳寶XL,差距非常明顯。

納智捷在臺灣依舊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U6 GT不但價格比競爭對手便宜,配置當然也更豐富,海外品牌與自主品牌價格落差,使得納智捷在臺灣仍佔有一席之地。

2009年-2018年,納智捷在臺灣的總銷量不過11.4萬輛,體量根本沒法與長安、長城、奇瑞比,既沒有規模優勢又沒有技術優勢,這就是納智捷的現狀。雖然後來納智捷也聘請了一些業內知名的工程師來改進產品,但汽車不是一個人能玩轉的東西,它需要一個完善的體系和健全的產業鏈。

2017年,國內推出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以前政策都是限排量,這次開始限制油耗,同時還要考核新能源積分。納智捷哪有技術和資本從燃油車油耗和純電動車兩頭入手,所以納智捷早在2016年,就開始從東風集團那找資源,比如用PSA的1.6T發動機。

2018年,國內汽車市場從正增長一下子變成負增長,同時國內的法規標準直接與國際接軌,比如國5才實施不到4年,就推出了國6,而且還給國6分A和B兩個標準,事實上國6B就是歐盟未來的歐7。就連國內的車身安全效能也開始向美國看齊,中保研就是一個例子,大陸市場門檻越來越高,競爭卻反而更激烈。

納智捷退出大陸市場並非偶然,如果將納智捷的產品與其它自主品牌對比,就會發現納智捷幾乎跟自主品牌存在代差,而納智捷自己沒法去縮小這個代差。假如哪天長安、長城、奇瑞進入臺灣市場,納智捷唯一一點價格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28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年出了現象級爆款的自主品牌 為啥慘到要退出大陸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