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愛哭鬧,這是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發生的狀況,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將孩子的哭鬧歸結為孩子不懂事兒,周圍的親屬也是這樣替孩子說話的:“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再長大一點就好了”。
但是其實寶寶的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的管教方式出現了錯誤,孩子的任性一般都是階段性的,就像我們總說的那句話: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最後成長為什麼樣子全靠著父母的前期培養。
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會說話,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還情有可原,但是等孩子都3~5歲了還總是哭鬧,那父母們一定要注意,看一看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個方面。
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3~5歲時,父母要有計劃的對孩子開展剋制任性的訓練。
父母做好這項剋制訓練,才能管教好孩子
剋制任性訓練
剋制性的訓練是指什麼呢?
其實剋制這個詞主要是用在孩子身上,使我們作為父母的要適當的剋制孩子的慾望,也就是在孩子需要一些東西、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我們要適當的剋制孩子的慾望,不要對他有求必應,什麼要求都答應他。
學會剋制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學的早,那今後在遇見挫折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應對方法和強大的心理;學的晚,則以後也要吃大虧。
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剋制孩子什麼呢?怎麼做呢?
李玫瑾教授便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在商場見到了一個比較好看的玩具就不走了,眼巴巴的看著身邊的父母,並且不斷的嘟囔著要買這樣的玩具,但是事實上這樣的玩具孩子在家裡已經有好多了,但是孩子還是忍不住要買新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作為父母的來剋制孩子的慾望了。
即使孩子的購買慾望十分強烈,我們也要明確自己的原則——就是不買,你怎樣我都是不會給你買的了,但是這時候孩子一定會哭著打滾,但是我們最好的方式也並不是去責罵他,或者強制的將孩子帶走,而是要平靜的看著孩子哭鬧。
讓他在心裡面明白,他這樣的哭鬧對於父母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這樣幾次之後,孩子也就不會運用這樣的方式了。
之後等到孩子平靜了,父母將孩子帶回家後再和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告訴孩子是非觀,幫助孩子遠離任性和胡鬧這樣的壞毛病。
剋制誘惑訓練
其實世間的誘惑是千千萬萬的,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剋制誘惑性的訓練,其中最應該被孩子知道的就是延遲滿足的快感。
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其實就是孩子想要的東西,並不要讓他非常輕易的很快就能得到,很快得到的東西孩子並不會珍惜,並且也會質疑這個東西的質量。
所以我們在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做一番努力,之後再給孩子他想要的東西,並且一定記得不要一次給太多,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孩子會加倍的珍惜,並且也會收穫更多的快樂。
克服自私訓練
現在的孩子都是從小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家裡的小皇上(小公主),因為家人的疼愛,使孩子很小就養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壞毛病。
比如:在家裡吃飯的時候,因為父母總是想讓好東西都給孩子先吃,所以孩子就養成了自己吃好東西就是應該的,每次上桌的時候總是會先把好吃的東西挑走,這樣自私的壞毛病就養成了。
所謂“打孩子要趁早”,其實深層的含義卻是改正孩子的毛病要趁早,像這樣自私的壞毛病就要早早的給孩子改正。
比如:吃飯的時候就要定好規矩,一家人沒有上桌孩子不能先吃,吃飯也不許專門挑自己喜歡的吃,要逐漸的剋制孩子的自私慾望。
挫折訓練
要讓孩子從小就多經受“挫折”,其實我們大人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能經歷什麼挫折啊,最大的挫折可能就是不給他們買玩具吧,但是其實我們認為很小的事情,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十分大的挫折。
雖然孩子小,但是他的挫折感卻是不曾比大人少,所以要讓孩子多經歷挫折,孩子在挫折中成長,我們可以讓孩子去練一練跆拳道或者中國武術,讓孩子趁著年輕多吃點苦,這樣才有助於孩子成長,從而經歷過更多的挫折,孩子也就會發現生活中並沒有什麼難事,孩子也不會隨意的就會哭鬧了。
李玫瑾教授提到過:如果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父母可以這樣做
1、不要打
孩子還小,我們有的時候在生氣的時候打孩子總是會下手沒輕沒重的,容易給孩子打壞了。
2、不要罵
免得讓孩子學自己的粗鄙之言,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3、不要說教
孩子在生氣的時候,什麼話都聽不進去,你的說教只會讓他更加反感。
4、不要走開
他哭鬧時給你看的,如果你走開了他不鬧了,他的情緒就會憋在了自己的心裡,長時間沒有宣洩的出口孩子會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