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不堪"、"衛生條件極差"是貼在印度貧民窟身上所撕不下的標籤,也是其被認為是印度疫情"定時炸彈"的原因。據不完全統計,印度有近1.7億人居住在大大小小的11萬個貧民窟裡,其中該國經濟中心——孟買的貧民窟人口數量最多,達到1100萬,佔該城市總人口的1/2。
此前,印度貧民窟的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正是來自位於孟買的印度最大貧民窟——塔拉維(Dharavi slum)。
4月1日,塔拉維貧民窟報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這名56歲的男子,確診數小時後在送院途中不治身亡;隨後,塔拉維確診人數逐日攀升,截至5月13日已累計超過1000例。
然而,細細想來,根據印度官方披露的數字,擁有100多萬人口的塔拉維貧民窟,單日新增病例卻從未超100例;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每100萬人中就有526人確診,美國這一數值為4069、西班牙為5620、義大利則是3610。
也就是說,這個被視為"定時炸彈"的塔拉維,當前的情況並未如想象中悲觀;難不成,這個亞洲最大的貧民窟當真在上演"疫情奇蹟"?
1.方式簡單粗暴,印度首輪抗疫交出"高分答卷"塔拉維貧民窟的面積僅有1.7平方公里,但卻擠進了超100萬個居民,人口密度達到6.6萬人/平方公里,是孟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3萬人)的一倍,而人口2130萬的孟買則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五高城市。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自塔拉維的前議員瑪累(Baburao Mane)曾透露,一個76平方米的棚屋內,平均有10-12人居住。
直接點來說,在塔拉維,保持社交距離基本就是天方夜譚。
在廁所使用方面,塔拉維有70%的居民使用公共廁所,平均500個人共用一個,每天早上廁所外都會排長隊;另外,塔拉維大部分屋子都沒有自來水,平均10戶家庭共用一個水龍頭,且每天僅供應3小時;塔拉維街頭巷尾垃圾也隨處可見,當地居民都習慣了隨意咳嗽和吐痰
可以說,塔拉維具備了成為病毒溫床的所有條件。
但為何的疫情沒有如外界預測那般的暴發?這可能要歸功於印度採取的"粗暴但卻有效"的方式。3月24日,印度政府宣佈全國將自25日開始實施禁足令,停止絕大多數經濟活動,民眾須保持社交距離並儘可能在家工作,以控制疫情蔓延。
上頭的一聲令下,印度警察實施起來也是相當"認真"。比如,一些違反了禁足令的民眾會被巡警"處罰"當街做"蹲起"運動,甚至面對一些違規的民眾,當地警察還會被動用棍棒,簡單粗暴地驅趕他們回家;同時,印度政府還會出動無人機監控民眾活動,防止他們出現違規聚集。
對於已經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貧民窟居民,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醫學委員會就介紹,從4月11日開始,政府檢測機構已派人進駐塔拉維,對民眾進行檢測;檢測後被列為疑似病例的患者,會被統一安置在孟買南部一處由體育場館改建的"方艙醫院"。
不可否認,印度在第一輪抗疫中交出了"高分答卷",但目前要慶祝勝利還為時過早。
實際上,進入5月之後,印度日均新增確診數已升至3000例以上。伴隨著確診數的攀升,印度國內檢測能力也備受質疑——據悉,印度的人口目前已遠遠超過13億,但已檢測數僅為152萬;雖說印當前的日檢測能力已達到9.5萬人次,但要確定其疫情的發展趨勢,恐怕還需再觀察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目前外界對印度疫情的認知都來源於官方資料,但輿論對官方披露的資料的真實性一直存疑。此前,一名孟買的醫生曾告訴外媒,如果有屍體送到醫院時,就算醫院懷疑死者是因新冠肺炎去世,當地也不會對之進行檢測,更加不會統計到死亡病例當中。
綜合來講,塔拉維貧民窟疫情雖未出現令人擔憂的集中爆發,但當地、甚至是整個印度的疫情警報仍遠遠沒到解除的時候。
2.疫情之下,印度經濟"清零式崩盤",背後存在2大原因貧民窟疫情尚未出現大規模暴發,這是印度防疫總體嚴格有效的力證;但如果從經濟層面上出發,印度在"力保經濟"方面,卻似乎正在失敗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眾所周知,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世界主要經濟體均不能倖免;但相比之下,印度經濟的"清零式崩盤"卻讓外界倍感意外。根據權威金融資料公司IHSMarkit公佈的資料,4月印度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前一個月的49.3急降至5.4,成為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個位數資料,更是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中的最低數值。
基於這一資料,IHS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喬-海耶斯(Joe Hayes)就預測,到目前為止,疫情對印度造成的經濟損害是"深刻和深遠的","與GDP歷史資料的比較表明,印度4月份經濟將同比萎縮15%。"
印度經濟已經呈現出"大出血"的狀態,但令外界納悶的是:印度疫情防控已稍見成效——作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印度確診人數在全球排名第12,即使是以嚴格停止絕大多數經濟活動的防控政策作為理由,也很解釋為何印度經濟如今會掉至深坑。
要知道,4月份歐元區國家也處於疫情高峰期,多國也同樣執行了不同程度的居家隔離措施,而歐元區4月服務業PMI也從前值的26.4下滑至12,雖說遠低於此前市場預測的22.8,但比起印度的急速暴跌似乎要正常得多。那麼,印度經濟究竟發生了什麼?
(1)"虛高"的經濟增長
實際上,自2014年莫迪上任以來,印度國家統計局幾次調整與經濟產出有關的資料,每次都引發了各界巨大的爭議,印度經濟增長資料也隨之被貼上"注水"標籤。比如,印度政府此前就曾公開一份優秀的成績單:從2014年至2018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7.4%、8.1%、7.1%、6.7%和7.3%。
但印度反對人士則認為,經濟的高增長是莫迪政府2014年調整統計方法人工製造出來的,與實際經濟增速不符。
印度的修改內容主要是:製造業月度指數強行綁定於同類商品,例如印度生產了一輛國產車,但卻強行與市場上的奧迪車等價;金融領域,修訂後的統計方式是計算銀行和保險兩個行業的資料,並增加了已經進入股票交易和券商的資金資料;消費方面,印度國內旺盛的金銀飾品消費,不僅被算作是消費部分的資料,同時還把買入的金銀部分算作儲蓄,實現了"一菜兩吃"。
印度的經濟資料也同樣引起了外國媒體的猜測。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去年5月份報道稱,儘管印度經濟資料表現優異,但實際情況卻是該國經濟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在放緩,失業率也在上升;因此,有理由懷疑印度經濟資料的真實性,或者是提前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國際領先投資銀行高盛也曾表示,印度2019年第一季度經濟的整體增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無法解釋的"誤差",它佔了GDP中的4%;法國興業銀行也稱,印度之所以經濟快速增長,最大的"推手"就是誤差。
"紙面上的繁榮"讓印度連續5年接下了"經濟增長神話"的美稱,但迴歸到當前的情況——疫情暴發後,印度經濟大規模停擺,虛高部分放大了落差,資料泡沫的真相也開始浮出水面。
(2)過度依賴外包型服務業
在本輪全球化浪潮中,印度優先選擇發展服務業,加之其有曾被英國殖民的歷史,英語這一官方語言也讓印度的外向型服務業具備更好的勞動力基礎;可以說,服務業算是印度發展的"第一桶金"。
舉個具體例子,早在1980年,印度以金融為主的服務業就佔據了GDP的40.32%;相比之下,中國直到2000年的服務業才達到GDP的39.79%。也就是說,在服務業的發展起點上,印度遠遠比中國領先了20年。更近一點,印度科學學院所在的班加羅爾,也在早在本世紀初就成了全球軟體外包業的中心,華麗轉型為印度的"矽谷"。
儘管服務業的發展優勢可以歸結為"投入小、見效快",但這一產業也存在著短板——對外服務的產能對印度國內經濟的拉動非常有限;再加上,印度十分依賴於外包型服務業,這也會導致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其他產業變得更加弱勢。
也正是在這樣的弊端之下,印度經濟4月份"清零式崩盤",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不是因為印度封城,而是因為歐美封城";畢竟,失去外部需求的印度經濟,也加速暴露其"貧血"本色——國內市場虛弱、基礎建設水平低下等等。
3.經濟"增長神話"破滅,印度未來將採取哪些措施?高速發展的經濟如今已被撕下假面具,其發展短板也正在疫情的衝擊之下不斷暴露,為了防止陷入更大的危機當中,印度會將採取哪些措施進行自我拯救?
毫無疑問,哪裡出現短板就補齊哪裡——此前印度過度依賴外包型服務業,那現在就開始"自力更生"。5月12日晚間,印度政府發表電視講話稱,該國將推出總額為20萬億印度盧比(約合1.88萬億人民幣)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一數值相當於該國GDP的10%。
印度政府對這一刺激計劃的期待值非常高,其稱疫情改變了全球產業的格局,印度應該將危機轉化為機遇,自力更生則是印度最好的出路,而印度自力更生的五大支柱分別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基於技術驅動的系統、人口紅利以及市場需求。
很顯然,從依靠外部力量到注重國內市場,疫情已經給印度上了一課——而這也是莫迪的原話。
類似"自力更生"的口號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2014年,剛上任的莫迪就提出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希望能夠增加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但根本沒有帶來顯著變化。製造業在GDP中佔據的份額實際上反而下降了。
那麼,此次的"自力更生"對印度來說有多難?
據悉,莫迪最近一直在與官員們磋商,制定印度吸引製造業投資的戰略,渴望吸引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公司,發揚"印度製造"。
但對於印度而言,融入全球供應鏈的限制性因素在於,該國許多產業的原材料或關鍵部件都需要進口,比如智慧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裝置的元件、太陽能發電元件、醫療裝置、原料藥、染料等;其次,由於印度此前已在製造業等領域落下,該國目前還面臨電力等投入性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問題。
更加重要的是,印度當地民眾對於"自力更生"的認可度又有多高呢?疫情當前,印度嚴格的封鎖措施導致了數百萬農民工失去生計,無奈的他們只能徒步行走幾百公里回家,甚至有人在回家途中被火車碾壓死亡;而這暴露出來的其實也是印度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弱勢階層的事實。
公共衛生支出太少、貧民窟問題,以及農民工的生計,是伴隨著疫情一同暴露出來的巨大;可眼下,民眾士氣低落,莫迪卻僅僅只是搬出20萬億盧比的"空頭支票",鼓勵民眾自力更生,卻不談具體的落實辦法。
如今,印度疫情尚未穩定,印國內又將繼續延長封鎖期,民眾已然傷痕累累,而莫迪所提出的20萬億計劃,其能否帶來多大的經濟效果或許已經不重要了,能否撫慰民眾或許才是這一"刺激計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