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120mm重型迫擊炮——步兵連隊最大的火炮
RT 120mm重型迫擊炮是日本陸上自衛隊步兵連隊裝備的最大型火炮。1992年,自衛隊採購了法軍的F1式120mm迫擊炮並裝備部隊,隨後豐和工業公司獲得授權開始批次生產,並命名為RT重型迫擊炮。
RT 120mm迫擊炮發射狀態。因其炮膛刻有膛線,發射後炮彈旋轉飛行,因此精度比普通迫擊炮要高
120mm迫擊炮使用牽引車進行牽引,故炮身上安裝有擋泥板和尾燈,其中尾燈安裝在底座最末端的上翹部位
RT迫擊炮炮身長2.1m,全炮質量約600kg;炮彈長約890mm,質量約18.7kg。一般情況下射速12發/分,最快可達20發/分;射程方面,發射普通炮彈時可達8 100m,發射火箭增程彈時則能夠達到13 000m。
該炮在炮身上開槽,以利散熱,炮膛內刻有膛線,因此精度比普通滑膛迫擊炮要高。炮底板呈花瓣形,面積較大,以固定炮身,並衝抵發射時的後坐力。輪子兼作炮架,可自由調整方向。
炮彈自炮口裝填,由於架設後炮口較高,加之,炮彈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大,所以經常見到自衛隊員在裝填炮彈時需要踩在一個臺子上才能完成。
移動該迫擊炮時需使用牽引車進行牽引,故炮身安裝有擋泥板、尾燈等部件。
一般步兵連隊通常在重型迫擊炮中隊裝備12門120mm迫擊炮,不配備重型迫擊炮中隊的步兵連隊則在連部管理中隊中的重型迫擊炮小隊中裝備4門。
L16 81mm迫擊炮——可攜帶的強力裝備
120mm迫擊炮屬於重型迫擊炮,而81mm迫擊炮則屬於輕型迫擊炮。輕型迫擊炮雖然在威力和射程方面比重型迫擊炮遜一籌,但由於可以分解後由人力搬運,因此能比重型迫擊炮提供更為方便的火力支援。
L16 81mm迫擊炮採用鋁合金材料製造,質量大大減輕
正在習志野演習場使用L16 81mm迫擊炮的第1傘兵團隊員
L16是英國研發的輕型迫擊炮,其特徵是加裝非對稱性兩腳架,日本引進時是作為64式81mm迫擊炮的替代品,1992年,豐和工業公司獲得授權開始批次生產。
由於該炮使用鋁合金材料製作,因此比64式迫擊炮減輕15.4kg,質量約38kg。其主要由四大部件構成,分別是底板(11.6kg)、炮身(12.7kg)、炮架(12.3 kg)、瞄具(1.25kg),拆卸方便,便於攜帶。炮身下半部設有散熱槽。該炮最小射程為100m,最大射程可達5 600m,比64式迫擊炮要遠1 100m以上。
該炮底板呈圓形,使用球窩接頭與炮身相連線,炮身可調整至任意方向。炮彈自炮口裝填,炮彈滑落至炮身底部突出的撞針上時擊發發射藥,炮彈初速可達225m/s。所配用的炮彈包括大金工業公司和小松製作公司生產的榴彈、煙霧彈、照明彈。其中,榴彈質量約4.2kg。通常射速為12發/分,最大可達30發/分。炮膛內未設膛線,尾部安裝有尾翼,以保證炮彈飛行穩定,如果要延長飛行距離,則可在尾翼之前加裝C型藥包。
陸上自衛隊通常在步兵連隊的迫擊炮小隊中裝備4門L16 81mm迫擊炮,一個炮兵班由4名成員組成,分別是班長、瞄準員、裝填手、彈藥手,彈藥手負責安裝引信和發射藥包。
60式106mm無後坐力炮——可在73式小型卡車上使用的火炮
60式106mm無後坐力炮實際上是美國M40 106mm無後坐力炮的日本版本,曾經是陸上自衛隊主力反坦克武器,但由於效能已經落後,逐漸被87式反坦克導彈所取代,目前僅在北部方面隊、東北方面隊和中部方面隊中有部分裝備。
正在富士地區演習場進行訓練的第34步兵連第1中隊。吉普車上裝載有60式106mm無後坐力炮,前車窗玻璃已經放倒
在第2師的“鷹眼2009”演習中阻止“敵方”進攻的第26步兵連第3中隊,其將60式106mm無後坐力炮裝載在小型卡車上並進行偽裝
該炮炮身上裝有試射瞄準槍,發射炮彈之前通常先試射12.7mm曳光彈進行
試射瞄準。試射的曳光彈並非普通的12.7×99mm北約彈,而是與炮彈具有相同彈道特徵的特製彈。該炮所使用的炮彈由小松製作公司生產,彈身上有無數小孔,火藥燃燒時產生火藥燃氣,經小孔進入裝藥部,引燃主裝藥將炮彈發射出去,發射初速為503m/s,有效射程約1 100m,最大射程可達7 700m。配用的炮彈有反坦克榴彈、破甲彈和教練彈3種。
60式106mm無後坐力炮炮身長3.3m,炮膛壁較其他同口徑的榴彈炮要薄,質量約115kg,比同口徑榴彈炮質量輕很多。該炮包括支架在內時質量約215kg,無法使用人力搬運,因此通常使用73式小型卡車進行機動,並可在車上發射。
79式反舟艇反坦克導彈——可反舟艇的有線制導導彈
79式反舟艇反坦克導彈又被稱為“重型MAT”,其質量33kg,質量較重。其配用的導彈有兩種,一種是採用成形裝藥的反坦克彈,另一種是使用電磁引信的反舟艇彈。作為反舟艇導彈來說,其主要用於反登陸舟艇,實際上並非徹底擊沉舟艇,而是透過破壞舟艇,達到遲滯或阻礙舟艇登陸的目的。
79式反舟艇反坦克導彈,注意其瞄具安裝在發射器上,可進行一體化操作
在演習中發射79式反舟艇反坦克導彈的瞬間,可見彈體尾部展開尾翼,拖著火焰在空中飛行,發射器被圖中前排計程車兵遮擋住了
該型導彈1964年研發,1979年開始批次生產,有效射程4 000m,是作為遠端反坦克導彈開發和裝備的。每套裝置分為2部發射器、瞄具、發信器、分電器和電源,由2輛73式小型卡車進行裝載,但不能在車上進行發射。瞄具安裝在發射器上,可進行一體化操作。79式反舟艇反坦克導彈彈體全長約1.57m,彈體直徑150mm,質量33kg,最大飛行速度200m/s,有效射程4 000m,生產商為川崎重工公司和三菱汽車工業公司。
該型導彈採用目視瞄準,紅外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制導,成本低廉,威力很大,但受到制導線長度的限制,射程較近。導彈的飛行軌跡上不能有森林或植被,以免遮擋制導線。另外,發射過程中射手要進行持續瞄準,直到導彈命中目標,否則,由於導彈的飛行速度最高只有200m/s,容易使目標逃匿。
陸上自衛隊步兵連隊中的反坦克中隊裝備12~16具,輕型步兵連隊則僅在連部管理中隊的反坦克小隊中裝備3~4具。由於該型導彈效能已經落後,逐漸被96式多用途導彈系統取代,但後者造價高昂,更新換代的過程較為緩慢,自2011年起,開始與中程多用途導彈的換裝程序合併。
87式反坦克導彈——半主動鐳射制導
87式反坦克導彈又被稱為“中型MAT”,1979年開始研發,1987年起開始批次生產,生產商是川崎重工和三菱汽車工業公司。
87式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左)與鐳射測距儀(右)。實際使用中,鐳射測距儀應放在距離發射器200m外的地方,以免其發出的鐳射干擾導彈制導系統
第12反坦克部隊訓練場景。圖中可見戰士將87式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從三腳架取下,利用發射器的兩腳架支撐地面,肩部扛在發射器後端,實施肩射
該型導彈系統由導彈、發射器、鐳射測距儀等組成,可由人力搬運。導彈全長1m,直徑110mm,單彈頭,使用成形裝藥,質量約12kg,採用半主動鐳射制導方式,有效射程約2 000m。整套發射系統總質量約140kg,其中包括6枚導彈。
發射器上面安裝有瞄具和制導系統,且發射器通常安裝在重型三腳架上使用,此時三腳架上還可安裝夜視儀等輔助瞄準裝置;若情況緊急時,也可將發射器從三腳架上取下,將發射器兩腳架支撐在地面,射手肩扛發射器後端,採取肩射發射方式。
鐳射測距儀裝在單獨的輕型三腳架上。鐳射測距儀可放在發射器旁邊使用,但最好放在離發射器200m外的地方,以免其發出的鐳射干擾導彈制導系統。使用時,由測距手向射手報告目標的位置,射手操作發射器發射導彈。
步兵連隊的反坦克中隊、步兵連中隊的反坦克小隊均配備87式反坦克導彈。
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日本版“毒刺”
行動式地對空導彈(MANPADS)是供單兵使用的防空導彈。其彈體較小,可用於打擊直升機、起飛降落過程中的飛機等低空低速目標。
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通常被稱為“便攜SAM”,是日本第一代國產行動式地對空導彈,於1987年開始研發,經過東芝公司和川崎重工的競標,最終採用了東芝公司的設計方案,並由其進行生產。
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發射器及其配用的導彈
2007年7月實施的“紅旗阿拉斯加”演習中,航空自衛隊基地警備隊隊員使用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進行演練
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制導方式有紅外線制導和可見光影象制導兩種。整套系統包括導彈、發射裝置、外部電池、敵我識別裝置(IFF)和影象顯示器,總質量約17kg,部分部件可與“毒刺”互用。導彈全長143cm,直徑80mm,質量約9kg,推進劑使用固體燃料。發射後發射筒由於熱變形,無法重複使用,只能丟棄。
後來,東芝公司對91式便攜地對空導彈進行改進,稱為“單兵行動式地對空導彈(改)”。新型導彈制導方式只採用一種,即由可見光影象制導改為紅外影象制導,並改為火箭發動機,發射時煙霧更少。
自2007年起,自衛隊開始採購“單兵行動式地對空導彈(改)”,截至2011年度,已經採購了77具,每具價格在4 550萬~6 150萬日元之間,比之前的採購價格更高。該導彈作為自衛用防空裝備列裝於航空自衛隊的基地防空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