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把脈施良方 綠水青山變金山——青川縣觀音店鄉青竹村脫貧三部曲

七月,驕陽如火。青竹村人以火一樣的熱情迎接脫貧攻堅全國普查,全村52戶貧困戶,以嶄新的面貌,透過檢驗,戶戶達標。七月,不僅有熱情,更有勝利的喜悅......

青竹村位於青川縣觀音店鄉南部,與利州區三堆鎮金洞鄉接壤,境內多高山深谷,群眾80%以上居住在半山上。青竹村2014年被識別為省定貧困村。

2014年,廣元日報社開始結對幫扶青竹村。駐村幫扶幹部深入走訪,瞭解社情民意,對青竹的第一印象是基礎薄弱、經濟滯後,人們的思想封閉、精神頹廢。在準確掌握情況後,幫扶單位與村委幹部深入交流,認真研判,群策群力,找準突破口,最終形成了脫貧攻堅“三步走戰略”。

基礎建設破瓶頸

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村裡村道、社道是老百姓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硬打通的土坯子路,車輛還無法通行,沒有便民橋,百姓過河也是難題。交通不便,成為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幫扶單位積極與鄉黨委、政府溝通向上級爭取基礎設施建設專案資金,利用好人脈資源,先後向省、市有關部門單位協調幫扶資金,全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讓村裡的交通動脈大改善,目前,青竹村硬化通村路8公里、通組路13.2公里、入戶路硬化95戶,佔全村在家居住戶數的54.6%,新建平板橋3座、漫水橋2座,有效解決了過河難問題。路通了,又持續推進解決好群眾安全飲水、生產用水設施建設問題。全村新建防旱池22口、安全飲水池12口、渠堰2.4公里、新建太陽能提灌站1座。

如今,村裡群眾吃上了放心水,利用水源發展自己的產業,掙得到錢了。村裡四通八達的水泥硬化路,還通了班車,看到來來往往群眾的笑臉多了,笑聲更響亮了......

產業興旺奔小康

根根菌棒鋪成“小康路”。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打破了,下一步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帶動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奔小康。青竹村山高林密,土地資源匱乏。老百姓傳統的產業,就是利用山林的青岡木種植香菇、木耳,但是都是分散種植,不成規模,往往是靠天吃飯。老百姓也是依靠這點買賣,掙點小錢,供日常開銷,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

幫扶單位會同鄉黨委、政府共謀發展大計,探索精準扶貧模式,決定按照“一村一品”規劃思路,大興產業。協調資金建成15畝食用菌基地,採取“合作社+幫扶單位+致富帶頭人+農戶”模式,以致富帶頭人帶動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幫扶單位建立銷售渠道,採取以購代扶方式銷售產品。目前全村發展香菇80000棒、木耳20000棒,帶動110戶發展產業,其中,貧困戶52戶173人。累計銷售農特產品130餘萬元,受益群眾年人均增收3000餘元。透過專案,還帶動全鄉200餘戶農戶種植香菇、木耳,發展1萬棒以上大戶13戶。幫扶單位積極協調資金大搞產業,目前全村發展茶葉500餘畝、核桃1000餘畝,培養種養業致富帶頭人18人。

錢袋子鼓了,群眾的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到了,滿滿都是幸福感!

文化自信添動力

扶貧先扶“志”和“智”。幫扶幹部結對幫扶,入戶給貧困戶宣傳好黨的扶貧政策,講述好國家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傳奇故事,循序漸進的引導群眾的思想意識,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倡導文明禮儀。老鄉們居住分散,有的到村委辦事,單邊要走一上午,不可能經常召集他們開會。駐村工作隊就利用紅白喜事非會而會,隊員經常利用喬遷喜宴、紅白酒宴,在席間給老鄉們講述本村千年紅豆樹的傳說,展望以紅豆樹為核心的鄉村特色旅遊前景;講述老鄉祖上先賢楊含藻為民請命的故事;講述玉帝壩狀元郎為民擋洪災的故事;講解清朝舉人書寫的勵志對聯含義,倡導老鄉以先賢為榜樣,傳承美德,增強文化自信,同時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漸漸的文化和智慧扶貧的效果就凸顯出來。近年,青竹村大力發揚“比學趕超”精神,積極開展“五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道德模範”等活動,先後評選出縣級“關愛子女”“孝敬父母”模範人物2名,星級文明示範戶82戶,青竹村被評為省級衛生村。

一條條水泥路正如延伸的飄帶貫穿于山林中,一座座新房錯落有致的躺臥在綠水青山間……青竹村變了,村風文明,村容整潔;青竹人富了,有房有車有存款,文明禮貌、熱情好客。青竹人正以勤勞的雙手描繪著奔向小康的美好藍圖。(柴元薦 馮小珈)

【來源:四川觀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88 字。

轉載請註明: 精準把脈施良方 綠水青山變金山——青川縣觀音店鄉青竹村脫貧三部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