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的吃飯習慣,各對應不同的心理問題,有種代表著娃缺愛了
孩子的性格特點,早已暴露在了日常行為中。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是,每個人吃飯的習慣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小孩子,更是各有差異,而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的吃飯習慣,各自對應著一種心理問題,父母需要有所瞭解。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1、吃飯快——內心缺愛
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趕時間的時候,更為多見,但是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在安全環境下,即食物充足、時間充裕、無人爭搶時,經常很快速地吃完飯,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謹防孩子內心缺愛。
幸孕姐的同事露露就是一個吃飯特別快的人,但有一次中午外出吃飯,露露點的餐最後上來,還沒吃兩口的她看同事陸續吃完了,害怕被人等就扒拉幾口之後不吃了。
原來,在露露小的時候,吃飯經常被媽媽催促,有時候還沒吃飽就被媽媽強收碗筷拿去洗了,甚至偶爾還會招致責罵,長期如此,露露的需求和安全感無法得到滿足,於是認為外界並不歡迎自己,內心產生了自卑的雛形,變得缺愛。
2、食譜窄—缺乏安全感
對於食物的選擇,每個人都要自己特定的喜好,有人什麼新鮮菜式都想嘗試一下,但也有人永遠只吃那麼幾個菜,很少會嘗試新的菜色,甚至對此有些害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吃飯有這種習慣的孩子,內心往往是缺安全感的。
幸孕姐的朋友小曼就是這樣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每次約飯都只會去常去的幾家,點單也是老幾樣,期間,幸孕姐也曾慫恿換換口味,可小曼卻表示,又沒有去過,要是不好吃,或者不衛生踩坑了怎麼辦。
原來,小曼不是不想換,而是不敢。
在她看來,自己沒吃過的東西不安全,外界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會對自己產生危害,於是,為了避免受傷,就從最開始拒絕。
所以這種現象,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稱之為“死於焦慮”。
3、留一口—內心不自信
雖然糧食“粒粒皆辛苦”,但是生活中吃飯時碗裡總是留一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不過,絕大多數父母都只會認為他們是在浪費糧食,甚至往往還會訓斥兩句,但殊不知,孩子這種飲食習慣的背後,可能是不自信。
之前看到一位心理諮詢師分享了一則問診經歷:
受訪者是一位三十而立的成年男人,因為剩飯的習慣經常被父母詬病浪費糧食,但是在努力光碟一段時間,離開父母之後,又恢復了從前的習慣。
原因在於他認為剩一口飯才意味著自己吃飽了,只有眼見才為實。而這,其實是他不信任自己的感覺的表現,需要“眼見”這一最直接的方式,給予自己最踏實的心安。
而除了吃飯之外,他日常還總是懷疑自己煤氣是不是沒關,門是不是沒帶上,基於此,也逐漸養成了患得患失的習慣,不太信任自己,更不輕易信任他人。
1、紅色——熱情開朗
美國色彩學家認為,紅色是熱情奔放的象徵,偏愛這種顏色的孩子,往往給人一種激情四射的感覺,性格熱情開朗,交際能力比較強。
2、粉色——心思細膩
這種顏色其實無關性別,據國外一項資料顯示,有89%的男生喜歡粉色但羞於承認。
通常,喜歡粉色的孩子內心都比較敏感,心思細膩,性格柔和,不過,看起來像乖乖仔的他們,往往喜歡將事情憋在心裡,一旦無法紓解,易受到傷害。對此,父母需多加陪伴,及時開導。
3、黃色——情感豐富
喜歡這種亮眼暖色調的孩子,通常內心富足,情感豐富,且充滿想象力,很容易因一件小事而感到滿足、開心,不過,一旦期望無法實現,失望落差也會縈繞在心中很久。
4、藍色——沉穩內斂
喜歡這種和平靜的天空、大海相同顏色的孩子,性格往往內斂平和,能夠沉穩的自己解決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少讓父母擔心,但同時也可能存在偏執的情況,父母需要對其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