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物資是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有力武器。只有建立完善、科學、高效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才能確保災害發生時各類物資能第一時間派上用場,才能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鑑於我國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頻發,亟待建立完善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今年的洪水災害非比尋常,為1998年以來我國所遭受的最為嚴重的一次。受災人次、直接經濟損失、轉移群眾數量,均較此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儘管洪水來勢洶洶,但隨著我國防汛抗洪能力整體提升,我們在面對洪澇災害時,手中的底牌更多了,心中的底氣也更足了。
在抗洪一線,既有上堤搶險、扛沙袋抵禦洪水的緊張場景,又有排程室裡的科學預警研判,統籌協調;既有受困群眾等待救援的危急時刻,又有提前組織的有序撤離。一組資料印證了這次防汛抗洪形勢的變化:今年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較近5年均值下降了49.8%、57.5%,防汛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防汛救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各個環節、各項流程協調聯動、緊密關聯,只有齊心協力、無縫銜接,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抵禦災害,將損失降到最低。如果將防汛救災工作比作一場戰役,那麼應急物資保障就好比戰場上的補給線,沒有充足且源源不斷的後方支援,就沒有前方戰鬥的勝利。
在應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應急物資種類很多。比如,有各類原材料、裝置、軍械物資等國家戰略物資,還有各類專用搶險物資和裝備以及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帳篷、棉被、救生衣、食物、藥品等。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只有建立完善、科學、高效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才能確保災害發生時,各類物資能夠第一時間派上用場,才能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對應急物資,要科學佈局、統一調配。當前,我國應急物資存在儲備數量不夠、產能保障不足等問題。應推進完善應急物資保障的體制機制,擴大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完善應急物資品種結構,最佳化應急物資的區域佈局,提升產能保障能力。比如,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綜合考慮物資儲備難易程度、生產週期、消耗規律、資源供給等因素,科學調整重要物資儲備佈局,建立完善“平急轉換”機制,實現產品儲備與產能儲備相銜接;天津市防辦組織16家代儲企業儲備16類防汛物資,分發到寶坻、靜海等9個區,確保一旦出現險情災情,能夠第一時間調得出、用得上。
防汛救災工作是與時間賽跑,應急物資、救援人員早一點到達災害現場,就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因此,要提升應急物資保障的資訊化水平,解決救災物資管理效率不高、資訊化建設滯後等問題,實現救災物資全流程、可追溯、精細化管理。
今年汛期,有關部門運用應急資源管理平臺,精準掌握地方救災物資需求,主動與受災地區溝通對接,快速調撥救災物資。不等災區找上門,而是主動聯絡,哪裡有需要就主動調撥。據悉,今年中央救災物資在災後12個小時內就快速送到了受災群眾手中。
不過,還要健全救災物資管理、緊急採購、聯合排程使用等制度機制,以解決工作機制不完善、部門對接不順暢、資訊掌握不對稱等問題,不斷提高救災物資的協同保障能力。比如,工信部門組織企業全力生產各項應急救災物資,商務部門全力保障物資排程,交通部門打通“綠色通道”,解決應急物資的運送問題等。
總之,應急物資是應對自然災害和風險的有力武器。鑑於我國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頻發,亟待建立完善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多一分應急物資保障,就多一道安全屏障。只有手中有“料”,才能遇災不慌,才能打贏防汛抗洪救災應急硬仗。(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