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0多噸的滿載排水量,12門406毫米重炮,先進的雷達與火控系統......。除了這些吸引眼球的資料外,作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設計的最大噸位的戰列艦,諸如為了對抗“大和”級而生,是“依阿華”級的深度改進型,設計時即不考慮巴拿馬運河限制等傳聞也時常伴隨著“蒙大拿”級。那麼,本級艦誕生的背景如何?其真實的效能資料是怎樣的?為何在完成設計後又慘遭下馬?以下,本菜就嘗試著來解開這些迷團,儘量給大家還原出一級真實的“蒙大拿”。
一、快速?慢速?
眾所周知,1936年3月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對於英美法三國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建造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該條約第二部分第四條第一及第二款明確規定了締約國主力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356毫米。從軍備的角度上看,這非常不利於締約國應對日趨惡化的亞歐戰略形勢。1937年底,日本將要建造新式主力艦的傳聞已經引起了美國情報機構的注意,甚至有訊息稱日本的新軍艦將配備460毫米口徑的主炮。這讓正在堅持孤立主義的美國政府開始有些坐不住了,以羅斯福總統為主的勢力最終頂住了國會內部保守派的壓力,促成了美國政府於1938年3月同英法二國開啟了條約修正多邊磋商並在同年6月以修正案的形式通過了所謂的噸位遞增條款並觸發了原條約附件中的口徑遞增條款。
第二次倫敦海軍會議對”蒙大拿“級的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為會議會場
這樣一來,美國海軍就得以在45000噸而不是以往的35000噸的限制下設計新式戰列艦,設計部門終於可以稍稍解放一下被條約禁錮的手腳了。很快,二種不同的設計方案被提了出來:一種是“快速”33節方案,這種方案一改美國海軍傳統的戰列艦建造思路,強調高速效能,可以與航母編隊協同作戰,最終演化的結果便是一代名艦“依阿華”級;另一種則是“慢速”27-28節方案,走的是傳統的重防護及重火力路線,尤其是強化了防護能力,解決了自“北卡羅萊納”級以來的新式戰列艦防護不足的痼疾,最終演化的結果便是本文要講述的“蒙大拿”級。因此,從起源上看,“依阿華”級與“蒙大拿”級應是二條平行的研發線,並不能簡單闡述為後者是前者的深度改進型。之所以不少資料有著深度改進型這樣的論述,本菜認為應該是“蒙大拿”級的設計屢次發生變更,甚至當“依阿華”級完成設計工作後,“蒙大拿”級的設計方案還未最終定稿,這才讓人們有了這樣的誤解。
一代名艦”依阿華“號,不過從起源看,“依阿華”級與“蒙大拿”級應是二條平行的研發線
1939年,設計部門開始了“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初步設計,其延續了1938年對45000噸級“慢速”戰列艦的各種設計研究,新艦的最大航速被設定為27-28節,同時考慮了多種主炮配置方案,包括406毫米45倍徑方案、406毫米50倍徑方案、全新的406毫米56倍徑方案及搭載457毫米48倍徑的方案,主炮塔也出現了四聯裝的形態。這些方案全部以“BB-65”為字首,共計有5種。同年7月,相關方案進入評估,但是就在2個月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海軍條約體系實際上已經完全崩潰。10月底,美國海軍要求對新式戰列艦進行重新設計,強調必須裝備更強大的武備並擁有充足的防護能力。據此,設計部門釋出了“蒙大拿”級的基本大綱,指出新艦不再受條約中有關噸位的限制,艦寬也無需再受巴拿馬運河既有船閘的限制,同時透過增加裝甲防護使得本級艦在一定距離上能夠承受“超重彈”的攻擊,主炮則為406毫米50倍徑艦炮。
巴拿馬運河船閘是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師在設計軍艦上必須考慮的特殊因素之一
1940年1月至2月間,設計部門拿出了一批新的設計方案,排水量已經達到50000噸級,配備有12門406毫米50倍徑艦炮,輪機功率13萬馬力,最大航速可達27.5節。1940年7月,美國海軍總委員會再次舉行了會晤,商討新式戰列艦設計方案定稿的問題,由於當時的歐洲局勢持續惡化,位於亞洲的日本也顯出咄咄逼人之勢,美國政府亟需建造大量戰艦,因此,持續提高效能並增大排水量的方案已不可取。據此,設計部門在短時間內又給出了一批設計。隨著《兩洋海軍法案》於同年透過,4艘“依阿華”級及本級艦的頭2艘被批准建造,預定舷號為BB-65和BB-66。但是,可能是“依阿華”級戰列艦太符合美國海軍需要的原因,BB-65和BB-66的舷號被徵用了,成為了“依阿華”級的5號及6號艦,因此。本級艦的首艦舷號則對應的變成了BB-67。
不僅是對”蒙大拿“級,《兩洋海軍法案》對整個美國海軍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為提案人—眾議員卡爾·文森
不過,讓人意外甚至是有些無奈的是,由於新的影響因素的出現,“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依舊沒有定稿。諾福克和費城海軍造船廠已經具備了建造60000噸級戰列艦的能力,因此,設計人員達成了將標準排水量增加到60000噸的共識。1940年10月至1941年1月,設計部門以BB-67為字首,又提出了4個設計方案,經過討論,最終四號案贏得一致認可並於1941年3月獲得透過,成為了1942年型戰列艦的定稿方案,“蒙大拿”級冗長的設計過程至此才基本結束。
二、二洋鉅艦
由於是圖紙艦,因此我們只能以“蒙大拿”級的最終設計方案為依據來還原本級艦的效能。“蒙大拿”級戰列艦全長280.8米,寬36.93米,吃水10.97米;標準排水量60500噸,滿載排水量70965噸;定員2355人。
這不是歷史照片,是一幅非常精密的素描畫作,描繪的是”蒙大拿“級戰列艦在洋上航行的英姿
本級艦為平甲板船型,艦體長寬比為7.6,航行穩定性較好,由於船寬已經超過了巴拿馬運河既有船閘的限制,美國海軍於1940年已經計劃在巴拿馬運河上增加第三套船閘,寬度達43米,大於“蒙大拿”級的艦寬。整體佈局上,揹負式前主炮群后方有高高的塔樓,其後是單柱桅杆及獨立的一號煙囪,這也是本級艦與“依阿華”級在外觀上的區別之一。在一號煙囪後依次配置有二號煙囪,後部主炮射擊控制裝置,高平兩用炮射擊控制裝置,後部主炮群等艦用裝備,尾甲板設有2座水上飛機彈射器及飛機起吊維護裝置。
”蒙大拿“級線圖
無論是多大噸位的鉅艦,影響一級戰艦的基本效能指標往往是固定的,以下便結合外文資料從從火力、防護、動力等關係戰艦效能的幾個基本方面來為大家闡述一下“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效能概要。
1、火力系統
“蒙大拿”級戰列艦的火力系統主要分為主炮武器系統及防空武器系統二大部分,主炮火力系統方面,選用了Mk7型406毫米50倍徑艦炮作為本級艦的主炮,12門火炮裝配在4座三聯裝炮塔中,以前二後二的方式沿艦體中心線配置。該炮設計於1939年,改良自1920年為“南達科他”級戰列巡洋艦設計的Mk2型406毫米50倍徑艦炮,透過應用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簡化了炮身結構並減輕了身管重量。
Mk7型火炮單炮重121.5噸,身管長20.32米,膛壓2910公斤/平方釐米,膛線96條,射界左右各150度,旋迴速度4度/秒。單炮戰鬥射速2發/分,仰角度-2度到 45度,俯仰速度12度/秒。每門炮設計攜彈量為130發。
”依阿華“級裝備的三聯裝Mk7型火炮,”蒙大拿“級裝備的也是這款
Mk7型火炮主要配備有Mk8型穿甲彈和Mk13型高爆彈。其中前者重1225公斤,發射此彈時炮口初速762米/秒,最大射程38720米。在32004米距離上可擊穿329毫米厚的垂直裝甲或215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在18288米距離上可擊穿509毫米厚的垂直裝甲或99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後者重重862公斤,發射時炮口初速可達820米/秒,最大射程38059米。透過6個發射藥包進行發射,執行岸轟任務時對混凝土工事攻擊效果良好,擊中地面目標時可形成寬15米,深6.1米的彈坑。
本圖中間所展示的就是Mk8型穿甲彈,左側的為Mk5型穿甲彈,右側為發射藥包
“蒙大拿”級戰列艦上配備有2座Mk38型射擊指揮儀負責引導406毫米艦炮射擊,其上還附帶有MK8型火控雷達,可以對敵方目標進行較為精確的打擊。以同樣裝備了此套射控裝置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為例,其於1944年2月19日於實戰中在34747米距離上打出了一輪跨射,創下了世界海戰史上最遠距離跨射記錄,可以說當時世界上任何依靠光學觀瞄的艦炮都無法達到這個水平。與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裝備的九四式460毫米45倍徑艦炮相比,依靠相對較高的射速、超重彈在遠距離作戰上的優勢和先進的火控系統加持,本型火炮在綜合實力上完全不落下風。
Mk38型射擊指揮儀與MK8型火控雷達
雖然“蒙大拿”級的主要任務並不是為快速航母特混艦隊護航,但與此前的美國新式戰列艦一樣,本級艦同樣配備了完善的對空武器系統,甚至較“依阿華”級有所加強。在遠端防空方面,“蒙大拿”級沒有繼續選用已經成熟的Mk12型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而是轉為採用1940年設計的新式127毫米54倍徑高平兩用炮,此型火炮在彈丸重量、炮口初速、射程、射高等關鍵指標上較Mk12型均有顯著提升且戰鬥射速依然可以保持在15發/分的較高水平上,是一款效能相當出色的高平兩用炮。
Mk16型127毫米54倍徑高平兩用炮,單炮重2.4噸,身管長6.86米,膛壓2914公斤/平方釐米,初速808米/秒,單炮戰鬥射速15發/分,最大射程23691米,最大射高15728米。仰角度-10度到 85度,俯仰速度15度/秒。“蒙大拿”級上的20門該型火炮分裝在10座雙聯裝Mk41型全封閉炮塔內,全部配置於上層建築兩側。火炮配用的彈種有高爆彈、高射彈、照明彈等。為引導Mk16型艦炮射擊,“蒙大拿”級還配備有4座Mk37型射擊指揮儀,該型控制裝置能自動將資料傳送至甲板下的Mk1A型火控計算機以引導火炮對抗時速在400千米/時以上的飛機,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效能最好的射擊控制裝置之一。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蒙大拿“級精密模型,可以看到艦體中部的防空武器配置,Mk16型高平兩用炮非常顯眼
在中近程防空武器方面則是經典的厄利孔20毫米70倍徑高射機關炮及博福斯40毫米56倍徑高射機關炮的經典組合。大名鼎鼎的博福斯高射機關炮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中口徑防空炮之一,此型火炮單炮重0.522噸,身管長2.24米,初速881米/秒,最大射速120發/分,最大射程10180米,最大射高6950米。仰角度-5度到 90度,俯仰速度55度/秒。美國海軍於1941年7月從瑞典引進本炮的生產許可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生產。厄利孔高射機關炮作為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空屏障,效能同樣出色,單炮重0.068噸,身管長1.4米,初速844米/秒,最大射速450發/分,最大射程4389米,最大射高3050米。“蒙大拿”級全艦共裝備有32門博福斯高射機關炮及20門厄利孔高射機關炮,這些兵器與前述的Mk16高平兩用炮一起構成了遠中近程防空火力相銜接,高中低空全火力覆蓋的防空兵器體系,使得本級艦的防空作戰能力異常強悍。
中近程防空武器經典組合40毫米 20毫米
2、防護系統
除了火力系統,戰列艦的防護系統也需要精確的設計和配置,其與艦船的穩定性有著密切的關係。通常情況下戰列艦在設計時都要求自身的防護系統能在一定距離上能夠抵禦自身裝備的火炮的轟擊。但此前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設計時只要求能夠抵禦彈重為1016公斤的Mk5型穿甲彈的轟擊,而無法抵禦自身配備的超重彈的轟擊。實際上,“蒙大拿”級號是唯一一級在設計時就考慮到能夠抵禦超重彈攻擊的美國戰列艦,這也得益於在噸位及尺寸上較“依阿華”級有了重大提升。
“蒙大拿”級的防護在設計時即採用重點防護理念,大部分裝甲集中防護動力艙段、炮塔、彈藥庫和司令塔等重點部位。垂直防護方面:409毫米厚的舷側主裝甲帶從艏炮塔一直延伸到尾炮塔,可以在16459米到28346米的距離上抵禦自身配備的Mk8型穿甲彈的轟擊,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大艦寬設計帶來的良好穩定性,本級艦的裝甲帶配置方式從“依阿華”的內傾配置改為外傾配置,提高了施工和損傷修復的便利性;水平防護方面:主甲板厚度為147-155毫米,第一層甲板裝甲厚38毫米,第三層甲板裝甲則為16-19毫米,三層甲板合計厚度為252-263毫米。強化水平裝甲和採用遠距離炮戰中能夠獲得優勢的長身管火炮及超重彈充分說明了美國海軍對後續海戰交戰距離將逐步拉大的趨勢有著非常充分的前瞻性認識,顯示出了海上列強的獨到眼光。
在舷側主裝甲帶前後二端還各設定有一道厚達287毫米的裝甲隔壁,這樣一來,主裝甲帶、橫向裝甲隔壁及水平裝甲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裝甲盒,有效保護了軍艦的核心部位。
”蒙大拿“級垂直及水平裝甲防護佈局圖,可以明顯看出外傾佈置的主裝甲帶
“蒙大拿”級對於主炮塔及司令塔也進行了較為嚴密的防護,主炮塔正面裝甲厚457毫米,兩側裝甲厚254毫米,後部裝甲厚305毫米,頂部裝甲厚232毫米,炮座裝甲厚度則達到了541毫米。司令塔方面,四周被457毫米厚的裝甲板包裹,頂部裝甲厚197毫米,底部的厚度也達到了102毫米,同時,與司令塔相通的通訊通路也有406毫米厚的裝甲保護。
水下防護方面則參考了“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的設計,在主裝甲帶下方配備有一條183毫米厚的專用裝甲帶用於防禦水中彈。防魚雷突出部則採用了傳統的多層隔倉設計,從外到內形成了液、液、空、空的四層結構,總深度達到6.25米。
3、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由高溫高壓鍋爐、汽輪機、減速裝置、蒸汽管線等部分組成,整個動力系統進行了精心設計與配置,每座鍋爐和輪機都有單獨的艙室,同時採用了交錯式佈局,極大地提高了艦艇動力系統的生存性。“蒙大拿”級戰列艦動力艙段的具體位置在艦體中部,8臺巴伯考克·威爾考克斯公司生產的重油焚燒鍋爐可以為4臺帶減速裝置的西屋高效能汽輪機提供飽和蒸汽,四軸驅動,輪機合計輸出功率172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15000海里,全艦載重油7600噸。
”蒙大拿“級動力艙段佈局圖,可以看出使用了生存性較強的交錯式佈局
為了給全艦各種用電裝置提供電力,“蒙大拿”級配備了10臺1250千瓦發電機及用於應急電力供應的2臺500千瓦柴油發電機。
4、艦載機
“蒙大拿”級戰列艦預定可搭載3-4架艦載水上飛機用於偵查或校射,搭載的機型推測為“錢斯沃特”公司生產的OS2U“翠鳥”式水上偵察機。該機設計於1937年,使用450馬力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264千米/時,航程1296千米,配備有7.62毫米固定及旋迴機槍各1挺,在太平洋戰爭中該機被廣泛用於搜尋、校射、救援等任務,是美國海軍標準的水上飛機。、
“錢斯沃特”公司生產的OS2U“翠鳥”式水上偵察機
三、大航空時代下的抉擇
1942年5月,美國海軍正式訂購了5艘“蒙大拿”級戰列艦,預定艦名分別為:“蒙大拿”號、“ 俄亥俄”號、“緬因”號、“新罕布什爾”號及“路易斯安納”號。預定承建船廠為:紐約海軍造船廠、諾福克海軍造船廠及費城海軍造船廠。然而,由於已經認識到太平洋戰爭將以海空立體戰為主要戰爭模式,因此,“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建造優先順序排在“依阿華”級戰列艦和“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之後,“依阿華”級戰列艦憑藉較高的航速及完備的防空武器可以編入航母特混艦隊以支援航空作戰,而“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則是可以決定太平洋戰局走向的關鍵戰艦,美國海軍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用於建造這些戰艦。1942年6月,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海軍航空力量的地位再次飛速提升,美國海軍開始以航母為核心打造海上戰力,“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隨之全部停工,預定建造的5艘戰艦甚至連一根龍骨都沒有安放。
毫無疑問,大航空時代”最香“的就是圖上的平頂船
與英日等海上強國一樣,當時的美軍高層中也有一批保守派,他們還是希望可以將“蒙大拿”這樣一級世界頂尖的超級戰列艦建造出來。因此他們曾向羅斯福總統提議只停工尚未完工的“衣阿華”級5號及6號艦,繼續建造“蒙大拿”級。但強勢的航母派代表羅斯福總統沒有妥協,堅持停工了全部5艘“蒙大拿”級。1943年7月,美國海軍完全確立了以航空母艦為艦隊核心,以海空立體戰為主要戰法的戰術思想,“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正式下馬,蒙大拿州也因此成為了當時美國唯一一個沒有同名戰列艦的州。
四、結語
70000多噸的滿載排水量,12門406毫米重炮,先進的雷達與火控系統,假如“蒙大拿”級能夠順利建成,無疑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頂級戰列艦,從某種程度上看,甚至具備了挑戰“大和”級史上戰列艦最強霸主地位的能力。與此同時,美國海軍也將擁有17艘裝備有406毫米重炮的戰列艦,是其他海上列強同類戰艦數量總和的好幾倍,無疑將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海戰的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制海權的取得已經與制空權的獲取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失去飛機掩護的鉅艦在對手航空力量的打擊下顯得異常脆弱,錫布延海的“武藏”號及坊之岬的“大和”號都給出了活生生的例證。因此,沒有堅持建造“蒙大拿”級可能確實失去了擁有世界頂級戰列艦的機會,但與此同時,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建造航空母艦則為美國海軍最終贏得太平洋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在猛烈射擊的”蒙大拿“級戰列艦,這樣的情形只能出現在藝術畫中了
PS:承蒙各位支援,圖紙上的鉅艦系列完結了。什麼?二篇就完結了!!!其實,本菜知道還有”獅“級、”法蘭西“級.....。不過因為本菜不是戰列艦專精,所以為了各位讀者老爺不被誤導,就.....,言歸正傳,前面的話大家看著樂就好,還是希望繼續支援,如果大家喜歡,記得關注本菜,有想看的可以在評論留言,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