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願你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我是用文字溫暖你的夕言,點選上方藍色按鍵關注我哦。
第一次認識柴靜,是在2006年的百家講壇。嘉賓易中天面對著一個長得不算特別漂亮,但說話聲音讓人很舒服的女主持,把難纏的問題移步換形又拋給對方:“你是做新聞調查的,那你告訴我什麼是真相?”
現場一片寂靜,氣氛有些尷尬,易中天臉上帶著勝利的笑容。可對面的女主持人聲音平和地回了一句:“真相就是無底洞的那個底!”
這樣的不卑不亢,讓我記住了這個眼裡有星辰大海的女主持人,她叫柴靜。
那年,我19歲,正是滿腔熱血嚮往著未來的年紀,我喜歡播音主持,喜歡寫東西,想象著未來可以成為一名媒體人,完成我自己的夢想。
做個理想主義的人,沒什麼不好
2013年,柴靜出版了《看見》,這一年,我26歲,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做過自己最喜歡的媒體工作,可也因為家庭原因,不得不考了公務員,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日復一日重複的生活,讓我覺得枯燥無味,時常質疑生活的意義,總是想要拋開一切去追尋詩和遠方。
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柴靜的這本書,有關於新聞、理想、生活以及現實。很多人說,柴靜的這本書矯揉造作,和她表演式的採訪方法很像,但我卻特別喜歡也能夠理解她的情緒和投入。
我也是個時常會被自己和身邊的人和事感動的人,我會因為一個溫暖的擁抱而流淚,也會因為一張好看的照片而快樂,也會因為實現了小小的理想而歡呼雀躍。
有人說我幼稚,可我就覺得,做個理想主義的人,沒什麼不好,人間實苦,可只要我們始終相信美好,是不是就有更多的機會遇見美好呢?
就像是柴靜,她當了那麼多年記者,遇見過那麼多醜陋與不平,可還是從容、文藝、理想主義。就是因為她覺得“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她的這本書,寫的都是別人的事,可每件事都會有很多自己的見解,這被許多人說成不專業、不客觀,可是她在後記裡寫道:“寫書時問六哥,一個記者在書裡寫那麼多‘我’是否不妥?六哥不愧是神探亨特張,一針見血的說了句很有文化的話:不在於你寫的是不是‘我’,而在於你寫的是不是‘人’。”
是啊,《看見》寫的就是關於人的故事,所以才會讓人讀完就忍不住要扯到自己身上來。我覺得柴靜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把故事情節寫的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慟,反正讀起來就讓人動容。
就像她在第十一章《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中講給一個愛折磨動物的小男孩的話。小男孩問她什麼是“潔白”,柴靜這樣回答:“將來有一天你愛上一個人,她也愛上你,從她看你的眼神裡流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潔白。”
如此樸素,卻如此動人,這大概就是一個對生活一直保有熱情的人,才會看到的答案。
和自己較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做任何事情久了,都會麻木,受的苦難多了,心理也會產生一些扭曲和無助。這是人之常情,我相信誰都會有。
可如果你想活得通透,就要時刻記得自己的初心。柴靜在《看見》的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開篇先給自己一當頭棒喝,坦白自己怎麼從端著文藝的架子到終於“有人味兒了”。
她說自己的“人味兒”並不夠,她還得擺脫輕慢、偏見、思維定勢,接受真實的複雜無解,在“表演性採訪”與“表演性剋制”中艱苦拿捏。
說真的,柴靜這樣做不容易,因為慢慢長大後你就會明白,除了你自己,沒人關注你到底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她就是在和自己較勁。
我也喜歡和自己較勁,但也喜歡給自己找理由,在這樣的矛盾中,我時常覺得痛苦。
比如我想要堅持自己的理想,除了正常的工作,每天早上都五點起來看書、寫文章,堅持了好幾年,哪怕沒有收入也甘之若飴,我覺得這是我喜歡的事情,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十年,二十年,一直到老。
可是,當身邊很多人質疑我寫得不好,詬病我不認真工作的時候,我就開始動搖,總覺得這樣的堅持是不是錯了,我是不是也該隨波逐流,每天吃喝玩樂,刷劇蹦迪,不要再追求什麼理想,堅持什麼夢想。
反正,大家都是這樣過的,我為什麼不可以,為什麼非要堅持心中的底線,讓自己這麼不痛快?畢竟隨波逐流很容易,堅持自我卻很難。
我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可停下後的生活,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我變成了和大家一樣的人,變成了讓大家喜歡的人,可我就是不快樂。
是啊,有些人就是必須要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才會快樂,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就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因為太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所以活得很累,也就永遠無法心無旁騖地做該做的事。
所以,我喜歡柴靜,她從來不會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是好評還是差評也都無所謂,數十年如一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總是猶豫不決,彷徨不定,那我建議你去看看《看見》這本書,去了解柴靜這個人,去感受她小小身軀裡面大大的力量,然後想想,自己的人生到底該如何過活。
走的路長了,要學會停下來回頭看看
沒有人能夠一直正確,我們總會走錯路,可我始終相信,我們走的每一步彎路,在未來的人生都會作數。
所以,我喜歡寫作,喜歡在每個階段記錄下我的心路歷程,等一切過去,雨過天晴後再回頭看看,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熬過了最難的那段日子,原來自己成長了那麼多。當然,也要看看,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
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我相信,能夠做到這些的人,一定能夠越來越好,就像柴靜,她就是一個很喜歡自省的人,在書中記錄下自己的各種變化,這些點滴的變化積累起來,就是驚人的力量。
一直很喜歡柴靜,喜歡她採訪時娓娓道來的風格,喜歡她文字中的力量,她是我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而《看見》這本書,也是我每每迷茫時,會拿出來翻看的一本。
記得柴靜採訪周星馳的那一次,他們靜靜坐著,說著關於理想、愛情的種種,周星馳眼泛淚光,柴靜眼眶泛紅。
她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也是這樣一個敢於做自己的人,堅持,才是人世間最難得的力量,願你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願你做最好的自己,不負時光。
我是夕言,專欄作者,人不老心也不老的大齡少女,喜歡寫溫暖的文字,做感性的節目,已出版《你的餘生,與我有關》,如果你有故事,記得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