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內陸國顧名思義就是指全部國土位於內陸而沒出海口的國家。全世界一共有蒙古、寮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阿富汗、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尼泊爾、不丹、白羅斯、摩爾多瓦、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塞爾維亞、北馬其頓、梵蒂岡、聖馬利諾、安道爾、衣索比亞、南蘇丹、中非、查德、尼日、馬裡、布吉納法索、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馬拉維、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史瓦濟蘭、賴索托、巴拉圭、玻利維亞44個內陸國。
這其中亞洲有12個內陸國、歐洲有14個、非洲有16個、美洲有2個。當然這是指的聯合國承認的主權國家。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但由於不屬於聯合國承認的主權國家,所以這裡並沒將其計算在內。此外還有一些私人建立的微型國家同樣沒得到聯合國的承認,所以這裡同樣不將其計算在內。全球43個內陸國中賴索托、梵蒂岡、聖馬利諾三國是被鄰國國土完全包圍的國中之國;蒙古、不丹、尼泊爾、摩爾多瓦、史瓦濟蘭、安道爾、列支敦斯登七國被兩個鄰國的國土所包圍;剩下34個內陸國的國土則是被周圍兩個以上的國家所包圍。
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全世介面積最大的內陸國是156.65萬平方公里的蒙古,蘇聯解體之後272.49萬平方公里的哈薩克已成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是有上億人口的衣索比亞。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0的內陸國梵蒂岡是全球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主權國家。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星球之上有70%以上的面積是海洋,陸地面積以及內陸水域加起來還佔不到30%,而且海洋在地表是相互連通為一個整體的。
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有一公里的海岸線就可以進入海洋。進入海洋也就意味著可以到達海洋中的任何地方。透過海洋可以到達150個國家的家門口。這是世界上沿海國家的數量,而到不了的就是上文所說的44個內陸國。內陸國由於領土完全被陸地所包圍,所以不能享受漁業等重要的海洋資源,在參與國際航運貿易時也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所以內陸國往往比沿海國貧窮。當然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盧森堡等少數內陸國根據本國自然條件和國情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全世界人類發展指數最低的12個國家中有9個都是內陸國。
當然內陸國無論發達與否都共同面臨著如何通往海洋以及如何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的問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上就出現了關於內陸國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海商旗這樣的爭議。這又進一步延申出懸掛內陸國海商旗的船舶是否可以在海上享受航行自由的問題。1921年《承認無海岸國家懸掛船旗權利的宣言》承認在無海岸國家的領土內註冊的船舶可以懸掛該國旗幟。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所制定的《公海公約》承認內陸國有自由進入海洋的權利:要求位於內陸國和海洋之間的國家給內陸國以過境自由,同時給懸掛內陸國國旗的船隻以進入海港和使用海港的便利。
1965年在聯合國主持下籤訂的《內陸國家過境貿易公約》承認內陸國有通達海洋的權利。該公約規定:各國應准許內陸國在相互的基礎上自由過境,但被過境國有權確保這種權利的行使不損害其合法利益。被過境國應不對內陸國的過境運輸征收關稅或捐稅,應簡化申報手續,便利運輸,避免遲延,在入境或出境港設立自由區。但締約國可以因安全、衛生等理由限制人和貨物的過境。1982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制訂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內陸國應有權出入海洋;為此目的內陸國應享有利用一切運輸工具透過過境國領土的過境自由。
與此同時規定行使過境自由的條件和方式應由內陸國和有關被過境國以雙邊或區域協定予以確定。過境運輸應無須繳納任何關稅、捐稅或其他費用,但為運輸提供具體服務而徵收的費用除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還規定:懸掛內陸國旗幟的船舶在海港內應享有其他外國船舶所享有的同等待遇。此外內陸國應有權參與開發同一區域的沿海國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的適當剩餘部分,但這種參與的條件和方式應由有關國家透過雙邊或區域協定加以規定。內陸國儘管享有在沿海國領海的無害透過權,但具體的過境方式需要與沿海鄰國協商。
在所有內陸國中雙重內陸國出海所面臨的難度是最大的:所謂雙重內陸國是指被其他內陸國家所包圍的內陸國家。這種國家不僅自己是內陸國,與其相鄰的國家也都是內陸國。所以雙重內陸國要出海光與鄰國達成協議還不夠,至少需要與兩個國家達成相關協議才行,相當於在“鎖”上又加了一把“鎖”。全世界一共只有烏茲別克和列支敦斯登兩個雙重內陸國:烏茲別克的國土被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土庫曼五個鄰國所包圍,而這五個鄰國無一例外都是內陸國。列支敦斯登的國土則是被奧地利和瑞士兩個內陸國包圍。
列支敦斯登公國誕生於1719年1月23日。在當時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邦國。從1871年德國統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內列支敦斯登並非雙重內陸國,因為那時作為其鄰國的奧匈帝國並非內陸國。如今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都曾是奧匈帝國的領土,所以那時的奧匈帝國是有海岸線的,奧匈帝國還曾一度擁有過排名世界第六的海軍力量。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與塞爾維亞王國合併為南斯拉夫王國。奧地利由此失去了全部海岸線,而作為奧地利鄰國的列支敦斯登也變成了雙重內陸國。
此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列支敦斯登是全球唯一的雙重內陸國,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烏茲別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才又誕生了第二個雙重內陸國。儘管列支敦斯登和烏茲別克這兩個雙重內陸國都面臨出海問題,不過這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球44個內陸國中並不算低。二戰之前的列支敦斯登曾是一個貧窮的內陸小國,然而二戰後的列支敦斯登根據本國面積狹小、資源貧乏的特點發展郵票生產和旅遊業,使之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以低稅收政策和銀行保密法促進金融業發展。列支敦斯登周邊的奧地利、瑞士都屬於經濟發達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出海口缺失的問題。
如今的列支敦斯登雖只有160平方公里和3萬多人口,卻以阿爾卑斯山秀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50000美元以上)而著稱。相比之下烏茲別克儘管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經濟水平在全球44個內陸國中仍屬於相對較高的。這主要是得益於烏茲別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蘇聯時代奠定的工業基礎。烏茲別克的經濟支柱是所謂四金:黃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藍金”(天然氣)。烏茲別克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蘇聯時代奠定的工業基礎成為了蘇聯解體後的12個獨聯體國家中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第四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