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兒裝了上下水 又搭藤架結“鄉愁”

在東城區南鑼鼓巷片區,經過前期整治修繕,雨兒衚衕、帽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換新顏”:既有的衚衕肌理沒變,院落風貌依然如故,散發著濃濃的老北京氣息。同時,衚衕居民也過上了現代生活:修葺一新的房間、現代化的廚衛設施、完善的市政設施……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共生的概念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排子房變身居民公共空間

8月7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南鑼鼓巷地區的雨兒衚衕30號院。這處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門的雜物房所在地,分南中北三個層面的排子房。院內原有居民14戶,房屋22間。經過前期申請式騰退,最後有2戶居民留了下來。如今,這個共生院落已經成為雨兒衚衕修繕整治提升的樣板院落。

走在院裡,灰牆灰瓦散發著古樸的氣質,幾間廂房窗明几淨,院子東側的木架上,幾個飽滿的葫蘆在微風中搖曳。院內騰退出來的房間,多數變成了用於居民議事、公共活動、社群服務、展覽展陳的公共空間。比如位於小院中排西側的“槐香客廳”,面積雖然只有18平方米,卻是衚衕居民聚會聊天、拉近鄰里關係的主要場所。位於小院中排中間位置的“議商暖閣”,以前是值年旗衙門的花房,如今則變成了居民議事協商、調解鄰里矛盾、舉行居民組織團隊會議的場所。

小院人性化設計問需於民

70歲的崇寶才已經在30號院住了30多年。走進崇寶才夫婦的房間,各類傢俱一應俱全,空調吹著冷氣十分涼爽。“現在跟以前簡直有天壤之別!”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崇寶才感慨良多,“那會兒院裡住了14戶人家,大家都在院子裡用各種材料搭建築,過道也很窄,三個人站一塊兒都顯得擁擠。”

崇寶才說,以前老房子陰暗潮溼,一到雨天就漏水。院裡水管太細上不來水,只能自己加水泵強行抽水,上廁所也得到衚衕的公廁裡去,“這次修繕把所有的不便利都解決了!家裡敞亮了,做了防水保溫,廚房和廁所就在院裡,走兩步就到了,如今住在這裡就跟住樓房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繕整治過程也十分人性化。本來房間門要統一改成木門,但崇寶才向設計師提出木門夏天關不上、冬天關不緊,“於是他們就做了兩重門,內門用斷橋鋁保證門窗嚴實,外門用木框做了個紗門,保證了風格統一。”崇寶才喜歡在院裡種植物,他問設計師能不能幫忙搭個架子種葫蘆,對方二話沒說就把架子搭好了。如今葫蘆藤結了果,崇寶才說:“老胡同的生活又回來嘍!”

改善環境並保住老城文化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南鑼鼓巷地區的雨兒衚衕、帽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共有118個院落,透過申請式騰退,共騰退居民437戶、1332人。騰退涉及56個院落,其中15個院落完成整院簽約。2019年,四條衚衕修繕整治專案進入全面提速階段,雨兒衚衕修繕整治提升率先於當年6月30日全面完成,其他三條衚衕也於2019年年底基本呈現改造整體效果。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吳晨介紹,修繕整治提升留住了衚衕四合院的格局、肌理。透過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充分利用老構件、老物件,以繡花的功夫細心打磨每一處院落、房屋等建築要素,保護了衚衕的歷史風貌,傳承了歷史文脈。

透過路面鋪裝、牆面修補、綠化美化等,衚衕的公共環境得到提升。同時,衚衕的人居環境也得到改善:外遷居民住上樓房,手中的承租本變成產權證;留住居民透過申請租賃騰退公房,裝配廚衛浴設施,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等,過上了現代生活。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70 字。

轉載請註明: 老院兒裝了上下水 又搭藤架結“鄉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