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園,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老大男孩,七八歲的樣子,小的一歲多。公園沒有廁所,媽媽面對著灌木叢,抱著一歲多的孩子把尿。大兒子在旁邊,也要撒尿。
媽媽煩躁地大喊,“沒廁所!背對著人就行。”
“跟你說,背對著人。不知道什麼叫背對著人嗎?”
“這是背對著人嗎!?我不是人嗎?”
媽媽越喊,孩子越不知道該轉向哪邊。整個人都成了木頭人,呆呆地!腦子不會思考,身體也不會動了。
一、被吼時,孩子是什麼感受呢?繪本《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形象的呈現了孩子的感受:
被吼的孩子,就像繪本里所描述的:“嚇得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想叫但沒有嘴;想找但沒有眼睛。”即使媽媽的擁抱和道歉,縫上了丟失的身體,但也留下了疼痛和傷疤。
二、家庭的定海神針是媽媽媽媽是家庭的晴雨表,當媽媽不開心時,整個家庭都烏雲密佈。
因為女人不開心,就會惹事,把她的不開心表現在很多細小的事情上,把大家弄的都不開心。所以女人是家庭裡的魂。女人的情緒越穩定,家庭就越和諧,經濟也會往上走。
媽媽要成長、成熟,就是要做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成為家庭的定海神針。
三、如何成為情緒穩定的媽媽呢?1、提升認知: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A代表誘發情緒的事物,B代表人的認知評價,C代表產生的情緒。
情緒的產生不是因為事件A,而是如何對事件評價即認知評價B。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透過改變B這個因素,放棄消極認知模式,培養積極情緒。
一方面是對事件本身有正確認知
比如,幾個月的孩子老啃手;一歲多的孩子把飯抓的哪都是,哪容易摔往哪走;兩歲多的孩子突然開始不聽話,你說什麼,他都說不;三歲的孩子非要包餃子,弄的一片狼藉。
這些現象是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是口、手、腳、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孩子是在透過這些感觀探索,發展自己。
如果不瞭解這些,就會去制止。而孩子發展的固執性,會讓他不聽你的,繼續這樣。如果認知不到這些,就會因孩子不聽話而生氣。
另一方面,轉換思維,變消極認知為積極認知
比如:孩子膽小,總是害怕。消極認知,會認為這樣不好。看到孩子膽小,就會焦慮,“這麼膽小,以後......."
積極認知,會覺得害怕可以保護自己。怕黑就不去黑乎乎的地方。膽小就不會做危險的事。
認知不同,對同一件事就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情緒。
2、覺察起心動念
情緒就像汽車的儀表盤,告訴你:“我怎麼拉?我需要什麼?”
就像《非暴力溝通》裡所寫“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未被滿足的需要”
當憤怒時,停下來,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我怎麼拉?我需要什麼?
一開始練習時,會忘記覺察,直接就爆了。那也沒關係,發完火再用心感受。
也可以在晚上,用自由書寫的方式,幫助自己覺察想法和需要。
每一次的負面情緒都是練習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的機會。
3、放棄控制他人
如果你想控制別人,一定會反被別人控制。如果你依賴的是控制他人的權力,結局便註定會令人沮喪或悲哀,他們只需要說:“不“就會讓你抓狂。你失控了,因為你試圖要控制。
有多少次,是想讓孩子快點,想讓老公別打遊戲,想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當聽到“不”時就抓狂。
因為內心想要控制他人,想要別人聽我的。為什麼跟工作夥伴和朋友提要求被拒絕就不會發火,因為內心知道,別人不聽我們的正常。
孩子、老公也是獨立的人,放棄控制他們。放棄他們“應該”“必須”怎樣的想法。被拒絕,也就不會抓狂了。
4、愛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發火和指責他人,其實是內心需要的外在投射。只有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看到真相。
愛自己包括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累了、困了、餓了、哪裡不舒服了?這些時候,孩子再一鬧,就很容易發火。
愛自己包括在自己做錯事時,只自檢不自責。
愛自己包括寬恕自己,寬恕那個做錯事的“我”和那個為此感到後悔的“我”
愛自己包括,覺察、表達、並滿足自己的需要。
當我們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並理解它們所反應的需要及價值觀,我們活在對自己深深的愛之中。——《非暴力溝通》
被深愛和滋養的自己,才能用心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和價值觀。才能對生命抱有慈悲與愛。
關注我,成長路上不孤單。歡迎留言,你會在什麼時候最容易發火呢?
#情感寫作小能手##家庭教育##戒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