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教育的重點在哪裡?各方有識之士發表觀點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綜合

  【新聞閣2015年07月29日訊】“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軌跡,現在由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到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階段,高校在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戰略地位要日益凸現出來, 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二十五次全體會議上如是說。7月22日~23日,200多位中國大學 校長書記齊聚北京,就高校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如何成為有力的支撐者和積極的引導者,如何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等話題進行頭腦風暴,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教育的重點在哪裡?各方有識之士發表觀點

  長了個頭還要長肌肉

  創新要同國家利益有機結合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胡凌雲看來,高校的發展,包括基礎研究怎麼做,需要把學術自由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有機統一起來。“大學崇尚學術自 由,這是大學的本質特徵,但是如果不能自覺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或者說把學術自由和國家戰略需求分開的話,我覺得這不是中國的高等學校。”

  對此,北京化工大學黨委書記王芳以莫斯科大學的世界排名為例說:“莫斯科大學有一段時間在世界大學中排第八位,蘇聯解體後跌到400多位,最近回升到50位,這給我們很深刻的教訓:大學與國家的發展階段是密切相關的。”

  “為什麼成為‘世界老二’的時候,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這是國家利益的較量與博弈,因為誰都不願意你成為一個又大又強的對手。”中國傳 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指出,過去的創新就像散養,而今天國家出臺政策和機制給創新“長肌肉”。他打比方說,姚明剛到美國打球時是瘦高個兒,教練讓他趕緊多 吃,變得更強壯一些,不久後他也像美國球員一樣是個大塊頭了。“現在提出萬眾創新,就是希望以此加強國家整體的創新力量,讓國家從大到強。”


  在本次高校諮詢會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大會發言中提出的“瞄準重大戰略課題,長期持續攻關”,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共鳴。事實上,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講了一次評審經歷,專家們在評價一篇研究越南問題的論文時說,這篇論文太簡單不能過。而韓震認為,這正說明我們這方 面的研究還遠遠不夠。中國現在的角色是全球性的,研究不能光盯著美國,要放眼全球,深入研究越南和緬甸問題很有必要,“不然大事發生的時候,我們的智庫就 跟不上了。”

  胡凌雲很看好“中國製造2025”的推出,“高校和企業形成集團軍共同推進創新,對美國製造業的重新振興極其重要。現在,我國工業製造協同創新中心第一批建設了15個,我們應該考慮2011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如何與國家工業創新中心有機結合。”

  胡凌雲還建議大家認真研究“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這對大部分院校來說是非常好的發展契機。”

  西南交通大學正是這樣“藉機”發展的一所高校。因聚焦“一帶一路”、中國高鐵走出去、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得 到了系統提升。此次該校校長徐飛還受邀作了大會主題發言。這所西南地區的高校原本並沒那麼“聲名顯赫”,但因建立了鐵路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 幾乎所有高速列車整車動力學效能的驗證或最佳化,還創造了每小時600公里的整車滾動震動試驗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自主創新提升裝備國產化水平的排頭兵。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倪邦文強調了學術話語體系的創新。在他看來,現在高校裡的有不少老師都是海歸,以拿著西方的教材,甚至是原版教材上課 為榮,但是不接中國的地氣。“快速發展的中國需要自己的話語體系,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否則,如何對內有感染力、對外有影響力?”

  “衙門化”必須遠離校園

  當務之急是讓創新者脫穎而出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鬍海巖關注了一段時間全球競爭力報告對我國國家競爭力和科技地位的評價。他試圖從中摸索出一些規律,“我國人均GDP在全世界 排名80位左右,排名攀升很快,但競爭力在40多個國家中徘徊在28位、創新力排在32位,跟不上GDP排名的攀升速度,讓人憂慮”。但他認為,創新能力 的提升有不可跨越性,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不能違背規律,一味想著彎道超車。

  胡海巖認為,高等教育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培養年輕教師,是創新的關鍵。

  “要營造一個讓年輕人脫穎而出的氛圍。”他指出,現在的積弊是,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優秀就看他戴什麼“帽子”,是“長江學者”還是“傑出青年”。


  “沒有‘戴帽子’的年輕人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戴帽子’的教師大都在40歲左右了,很多都過了創造力最強的黃金期,沒‘戴帽子’的青年教師,應該給他們更寬鬆的氛圍和更好的條件,讓他們可以靜下心來做學問,解決更多重要問題。”

  北理工從去年開始在全體教師中發起了對未來10年應該著力關注的重大科學、重大工程、重大技術問題的討論。胡海巖特別強調讓年輕人談對未來的想法,“的確感到他們的思想,更加活躍、更有革命性”。

  他認為,年輕一代在創造力上是令人樂觀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我抱很大希望。如果以好的氛圍引導年輕人才,讓他們知道底線,應該如何做事,我覺得他們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去年11月底剛從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工作崗位轉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的袁南生認為,中國高校要有創新力,必須克服“衙門化”傾向。他2013年4 月到舊金山,那裡的創新速度一度令他震驚。舊金山人口560萬,北京市是2000多萬人,而舊金山經濟總量相當於兩個北京。美國經濟艱難走出困境的時候, 舊金山的GDP增速達7.8%,“我們調研的結論是舊金山靠的是科技創新,矽谷以及一批一流的高校,尤其是斯坦福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

  不畏權威,砸鍋賣鐵也要做

  創新人才都是矢志不渝的堅持者

  “第一次技術革命時的蒸汽機大家都知道是瓦特發明的,但實際上做出創新的是一個叫紐卡門的人,而瓦特是相當於創業。今天我們談創新和創業,高校 是不是應該把紐卡門和瓦特變成一個學生培養出來、讓他把紐卡門和瓦特的事都幹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向大家丟擲了問題,中國的 大學和世界的大學都是這樣,大學專業絕對不是一個培訓班,它要從更加長遠和廣闊的空間裡來考慮專業的必要性。

  喬建永考慮更多的是創業的科技含量問題,如果只注重創業教育,“10年、20年後全是一群做生意的學生鋪向世界,也可能是麻煩事”。他認為,老師要在前沿問題上投入更多精力,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推動轉型升級。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吳建偉認為,培養學生不屈不撓的意志,才是培養創業人才的關鍵。馬雲、比爾·蓋茨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對理想和目標矢志不渝 的不懈追求。“怎麼把煎制的中藥湯劑變成像咖啡一樣,一衝就能喝,我們有一個畢業生就花了近15年時間研究。中醫的老專家一直都反對這樣做,甚至他的老師 也反對,而這個學生堅持下去,他就是紅日集團的董事長。他心裡就想一定要幹成這件事,哪怕砸鍋賣鐵也要做好。”(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