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婚戀觀:我這輩子真的不想結婚 ?
網友:有養孩子的錢都夠自己玩一輩子了
網友:一個人怕孤獨 兩個人怕辜負
網友:身邊的朋友都結婚生子,到了結婚的年紀本該向往婚姻,但我卻越來越恐懼。
網友:錢我會賺,活我會幹,街我會逛,遊我會旅,要你何用?
網友:這完全就是我的心聲,這個想法我說過很多次,然而大多數聽到的人表情裡都帶著或多或少的嘲諷。 每個人對人生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用道德綁架他人。你有你的海闊天空,我有我的寥亮星辰,你說你看的天空漫無邊際,我說我看的大海波瀾壯闊。
網友:伸手怕犯錯,縮手怕錯過
網友:我們不是怕自己遇不到愛情 讓我們真正害怕的是惺惺相惜的愛情會因為生活的柴米油鹽變得索然無味。
網友:他明明很愛你,卻突然和你說不愛你了,想想就可怕
網友:單身並不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而是心裡已經住了不可能的人,等不到就不要,孤獨終老也還好~
(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三亞大航海會獎旅遊會議公司。來三亞找我就對了——微博:@李可為-三亞會獎旅遊
當下社會的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反之亦是如此。“有魅力”一般就是指這個人有許多令人喜愛、目前又是人口市場上被人問津的特點。什麼東西能使一個人有魅力則取決於一時的時髦,這不僅指一個人的生理條件,也包括他的精神氣質。
二十年代,一個抽菸、喝酒、難以捉摸和有姓感的女子被看作是富有魅力,而今天則要求女子能操持家務,為人要謹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富有刺激姓和雄心勃勃的男子具有魅力,如今卻是心地厚道的男子更受歡迎。(歸根結蒂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這樣當男女雙方感覺到在考慮到他們本身的交換價值的情況下,已經找到市場上所提供的最合適的物件,他們就開始相愛。
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專業婚戀觀點給您!
(2017-08-03)
在最新出爐的長達107頁的《粉紅z世代——中國95後資料報告》中,對95後大資料進行了直觀的畫像。其中,95後大學生婚姻生育價值觀較為引人關注, 校園司令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校園司令:最看重伴侶的什麼條件?為什麼?曹煒(深圳大學):談戀愛主要還是三觀一致。或許有時候會被外表短暫吸引,但最終還是性格、內在決定能不能最終走到一起。
校園司令:對婚前財產公證有什麼看法?
戴少平(玉林師範大學):對這個沒什麼概念,身邊親戚結婚也都沒有去公證財產之類,應該還是中國傳統習俗對這個不重視,不過如果公證的話,以後會少點經濟糾紛。
校園司令:有生二胎的意向嗎?為什麼?
黃雯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堅決沒有!現在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學習、生活、吃穿那個方面不要花大錢。還是把錢留給一個孩子用吧,可以給TA最好的。
從以上資料及採訪發現,三觀性格以絕對的優勢成為大學生擇偶標準,更多的大學生選擇以負責的態度看待未婚先孕,諸如旅遊結婚、裸婚此類結婚方式也在大學生間流行起來,財產公證和二胎的接受度較高。數羅萬校,資料從不說話,一直都在表達。
(2017-07-31)
撰稿|惡少惡言
有
房子重要,
某天有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臺看到幾集重播的《裸婚時代》。同樣是都市生活劇,從《裸婚時代》到《我的前半生》,人物衣著的風格有了明顯變化,而更重要的變化來自人物反映的思想狀態。我翻到劇的封面一看:果然,《裸婚時代》播出於2011-2012年。按通常說的“三年一代溝”,難怪這部“兩個溝”之前的劇,會和今天的都市生活劇如此大不同——從《裸婚時代》到《歡樂頌》,再到最近的《我的前半生》,因為都有感情戲貫穿始終,不難發現這六年來國人婚姻情感觀念的轉變有多麼巨大。
在《裸婚時代》裡,男主劉易陽(文章飾)沒房沒車,與女主(姚笛飾)兩情相悅,女主的媽媽想盡辦法拆散他們,最後他們選擇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結了婚,新婚夫婦與男主父母同住,產生諸多矛盾。“裸婚”這個詞,也正是從當時這部劇開始流傳開來。
這部劇傳遞的,是至今為止中國主流人群的一個婚姻觀念:談感情,大家可以風花雪月;但談婚姻,卻一定要有物質基礎。同時,由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就是耍流氓”,所以大家在本該談感情的戀愛階段,直接跳過了風花雪月,開始大談物質基礎。
在《裸婚時代》這部劇中,很多矛盾、家庭爭吵都源於物質資源的匱乏,沒房是個硬傷。小夫妻與老一輩的理念差別也集中在房子問題上。換言之,似乎有了房和充足的物質基礎,家庭生活矛盾就少了一大半,大家就步入幸福了——至少在劇中看到的就是這樣。
然後到了《歡樂頌》,突然畫風一改。雖然劇中也有為房子問題糾結不已的樊勝美和王柏川,但這只是五條感情線索中的一條,不再是劇的主線。更多的時候,大家在討論男人女人最後走在一起,到底是因為什麼——顯然不單單是房子——小曲告訴你喜歡就要大膽愛,說出來;小關告訴你,乖乖女糾結到最後也是想釋放自己對自由的真愛;小邱告訴你,一個人真的對你好,需要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安迪告訴你,物質上的門當戶對雖然不可或缺,但思想境界上能匹配的靈魂伴侶才是能夠陪自己長久走下去的人……
從第一部《歡樂頌》到《裸婚時代》,剛好一個代溝的時間。這三年多里,人們返回思考——終於發現房子雖然重要,卻不是兩個人幸福的理由和源泉。在房子之外,我們還有感情,還有自由,還有共同理想,還有內心最深處柔軟部位的包容與貼合……
而《我的前半生》這部劇傳遞的婚姻觀念,又與之前兩部截然不同——劇中婚姻這個形式突然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普通勞動者,物質並不豐裕的家庭(比如白光和羅子群)為了追求愛情,不顧物質基礎走到一起,最後也是不合適不幸福;中產家庭(比如離婚前的羅子君和陳俊生),物質基礎堅實,家庭結構完整,但也以離婚告終;各方面條件都優於常人的精英(比如賀涵和唐晶),他們早就過了要去擔心房子的階段,內心足夠豐富,從才華到見識也都很配,可以說有軟有硬,有內有外——可是,他們家庭生活也不幸福,甚至就沒有家庭,一直在矯情的面子情結和驕傲矜持裡打太極,打來打去,一直錯過,一路錯過……連早已看淡紅塵,瀟灑開個小店的卓老闆,也是離了婚才有現在的瀟灑。而反觀,如果拋開婚姻這個形式不談,離了婚的家庭,小孩反而得到了更多的關愛,被照顧得挺好。一直不結婚的賀涵呢?可以自由玩耍,想在上海就上海,想去香港就香港,晚上想喝到幾點就幾點,想幾萬塊錢買條魚就買條魚——要是有老婆,你再試試看呢……
在《我的前半生》裡,我們根本就沒看到婚姻觀念。這裡傳遞的聲音是:你要遵循你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真正合適的那個人,要是沒找到,其實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從六年前的有房子婚姻才幸福;到兩三年前的婚姻幸福不光要房子,更要靈魂契合;終於有一天,賀涵和唐晶們告訴你,你自己的幸福和婚姻關係不大,你離過婚?Who cares,我都不一定要結婚!
眼睜睜地看著國人對待婚姻的觀念也從馬斯洛金字塔的第一層,三步並作兩步攀上了第五層。自,我,實,現!這才最重要。難怪今天我再去看《裸婚時代》這部劇的時候,感到很多細節非常乏味,不得不在電腦上拖著快進,走完了很多當年可能會被看得津津有味的情節;而我也敢說,如果在六年前,你拿出今天這個版本的《我的前半生》,估計一多半觀眾會跳出來喊:好假呀!
中國社會其實並沒有走出馬斯洛金字塔的第二層,資源匱乏的陰影還籠罩著大多數家庭。只不過匱乏的專案從衣食住行過渡到了教育、養老、醫療……所以細看中國近年來的都市生活劇,很少探究人性深層的善惡,而多是在圍繞孩子的監護、教育和住房問題大做文章。
如果反觀同時期的日本影視,你會發現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敘事風格,日本社會已經過了那個糾纏在住房和子女教育的時代,買不起房的人也已經坦然接受了一輩子租房這樣的事實。因此日本的影視作品可以騰出手來,細緻地去刻畫人性內心底層的善惡。而我們不行,在社會基本還處於馬斯洛二進三過程中的現狀,決定了我們討論婚姻家庭觀念的時候仍然離不開資源為載體。人性深處的善惡,靈魂深處的契合與否,只好先放一放。
單身貴族不易做
我是個相對傳統的人,雖然沒有古板到堅持人到了啥歲數就一定要結婚,但仍然贊成什麼年紀就做什麼年紀該做的事。青春年少的時候你就好好玩耍,放縱自由;到了該收斂荷爾蒙,談感情談責任的年紀,就認真一點。雖然“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狀態,但在更多人心目中“兒女雙全膝下繞”恐怕才是“半生”以後應該有的姿態。因此,當《我的前半生》已經向觀眾傳遞出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婚姻、家庭觀念的時候,不由得說還是有一些令人擔憂的。
相信看過《我的前半生》這個劇的人,無不對唐晶、賀涵們的單身生活有著無限的嚮往。而反觀陳俊生們的婚姻生活,卻有這麼多的不如人意。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下,會有更多人選擇去向賀、唐的那種生活方式靠攏,而對婚姻心生畏懼。
選擇婚與不婚,是個人的自由,但如果你是因為唐晶、賀涵的光鮮而對單身貴族的生活無比嚮往,那在你打定主意走上這條路之前,不妨先考慮一下自己到底是單身貴族,還是單身狗。
像賀涵、唐晶這樣的人,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異,他們會更加玻璃心——這也是劇中這兩個人無比矯情矜持的原因。因為自身的優越,所以他們對待另一半也會用更加挑剔的眼光,不僅軟硬條件匹配,更不能在任何一個細微的心理狀態下不爽。這的確是很難的,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有堅持,不妥協,不將就,於是很多人會主動選擇單身。因為他們權衡過,在既有的心理和物質條件下,單身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自由空間。
與之相對的很多人,他們想找另一半,他們願意為了另一半而修改、降低自己的要求,他們也願意去求同存異地磨合,但仍然沒有找到那一半,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被動單”。
今天的大城市中,喊著“自由空間!”“不拘泥於一紙文書!”而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但我希望讀者讀到這裡的時候,可以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歡且選擇主動單,又有多少人是被動單地久了,老被人問煩了,突然看到有些人打出一面旗叫“主動單”,不由分說地扯過來,立在自己身後,給自己先壯個膽。後來發現這個旗子在身後插得久了,自己的記憶已經迷糊了,原來還願意去改變,去磨合,這面旗子往後一立,馬上腰一叉,“我為什麼要改變?如果婚姻是讓我將就,那我寧可不要……”撐得這麼累,又何必呢。而那些主動選擇孤獨的人,你都主動選了孤獨,何必寫那些勸人不要結婚的“深度好文”去影響還在猶豫動搖的人呢?我始終堅信一個道理,一個人反覆解釋一件事,必然心虛;一個人堅持做正確的事,是沒工夫也不屑多解釋的。
男人看男人
《歡樂頌》和《我的前半生》,多以女性生活線索為導向,因此劇中出現的男人多半是以女性視角中的男性出現。一時間,小包總和趙醫生哪個更好;應勤是不是個渣男;陳俊生、老金和賀涵的比較等等,一大批女性視角下評價男人的文章屢屢刷屏。我覺得有必要站在男性角度,說說對男人的客觀評價。
例如,這幾天朋友圈的熱點是對比陳俊生、老金和賀涵三種類型的男人,而最後的結論往往是陳俊生看似老實實則功利,老金表面憨厚實際格局狹隘,只有賀涵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一般遇到類似文章,建議大家直接看結尾,如果結尾說賀涵或者《歡樂頌》中的小包總才是男人的表率,是男人就該如此,男人的格局決定了一切……這就是一篇沒有意義的廢話——我們都知道最優選擇是什麼,問題在於,最優達不到或不現實的時候,次優選擇該如何選。我們都知道又帥又體貼的霸道總裁是大家的最愛,問題在於沒有這樣人出現時,小資、中產、經濟適用男,又該如何選擇。
我一直不覺得陳俊生很功利見異思遷,老金格局不夠心地狹隘……因為我相信一個道理:人性都會在潛意識中追求平衡,但同時人性又都是經不住考驗的。
就羅子君離婚前的作態,沒有這個小三也會有那個小三。你已經把一個男人作得待在家裡很煩了,那外面當然隨處都有更溫柔的港灣。雖然冰冷,但說起來男女關係也是投入產出分析,男人賺錢給你花,給你低聲下四,容忍你的作,如果這些算是一種付出或成本的話,他總想產出點東西,比如你的美貌、體貼、支援、鼓勵,在外人面前給他的面子,對家裡老小的照顧等等。而如果換來的只是你像查賊一樣查他晚下班兩小時去了哪裡,他自然在你這裡滿足感極差。一個潛意識中找平衡的人,總是需要在滿足感失衡的時候,從別的地方找回一些平衡。或者他在外脾氣暴烈,或者,任何一個港灣他都願意停靠。
而老金在追求不得的情況下惱羞成怒,真的只是狹隘麼?在他的世界裡,這個人是全部,他在乎,失去的時候當然會失態;賀涵什麼情況下都不失態,那是因為他的世界比較大,很少有人能讓他如此在乎。如果真的有,失去那個人的時候,賀涵還不是一樣會失態。你沒見他為了陪小孩過生日,趕到杭州,放棄挽留公司重要員工,從而給公司造成巨大麻煩,這比老金的惱羞成怒如何?表現雖不同,性質更惡劣吧,還犧牲了公司其他員工的利益。所以不要用人性被考驗時的表現去對比另一個人沒被考驗時的泰然自若,這不公平!當然,你可以說,那我就要找那個內心世界比較大,不容易被考驗到的人。當然可以。但提醒你,反過來想,無論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多麼寬廣,也不要有意去考驗他。
我們無法告訴女性朋友,什麼樣的男人最好。相信也沒這個標準答案。我們只是想提醒一下那些前幾天老公還是小包總,這幾天就變成賀涵的女生朋友,當你要評價或選擇身邊的男人,或者決定如何對待已經在一起的男人時——首先,不要去試探人性;其次,換位思考,想想你的付出與獲得是否平衡,想想他們的付出與獲得是否對等。
(2017-07-26)
因為一條“相親鄙視鏈”,關於相親的話題又熱了起來。一時間,網路上七嘴八舌,眾聲喧譁。到底怎麼看相親?相親背後又有哪些觀念對立、價值紛爭?
物化愛情這個鍋 “相親鄙視鏈”不背
近日,出現在北京中山公園著名的“相親角”的一條“相親鄙視鏈”,讓公眾輿論炸了鍋。在這條鄙視鏈上,人被分為了三六九等,不同戶口、不同學歷乃至不同地段的戶口,都赤裸裸地成為相親選擇的籌碼。
一聽到相親鄙視鏈,很多相信真愛無價的文青們就坐不住了,紛紛口誅筆伐起來。我也看了這個相親鄙視鏈,還把自己放進去比照了一番,結果不是太樂觀,大約屬於被鄙視的物件。說來也挺氣人的,連生肖都能被鄙視!羊這麼可愛無害的動物,到底招誰惹誰了,連屬羊的都不受待見!當然,如果要我說,這種“明碼標價”式的相親場合如果真有什麼錯,就錯在太直白、太真實。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每一個人在挑選結婚物件的時候,難道對對方的戶口、收入、財產全然不過問不關心?恐怕也不是。為何大爺大媽們把這些硬槓槓作為前置條件公開篩選一下,很多人就覺得世界末日到了呢?也許,只是我們無法接受婚姻本來不大光明的另一面罷了。
首先,在我看來,選擇結婚物件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本來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每個人都在比,只不過比的東西不一樣。大爺大媽為自己的兒女的幸福比戶口、比學歷、比財產,年輕人比顏值、比身高,有的人比才華,還有人比幽默情趣,甚至有人比星座生肖屬相。說真的,結婚不就是你情我願,愛怎麼比怎麼比,同樣都是比,誰比誰更高尚嗎?更何況,戶口、學歷、財產這些硬槓槓,對於婚姻是否幸福、夫妻是否合拍的決定性,可能比什麼身高、顏值、幽默感之類的要強多了。這不是崇拜物質,這是承認現實。戶口、學歷、財產等硬體相差過大,兩個人是聊不到一個頻道上的。我常去米其林餐廳,你卻覺得沙縣小吃就挺好;我週末喜歡聽古典音樂,你卻是劉老根大舞臺的鐵粉,這戀愛還有辦法談嗎?
其次,現代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只要是來相親的,大多是奔著找結婚物件去的。如果只是想談個戀愛,花前月下浪漫一下,大可不必透過相親來找物件。承認相親活動的功利性,明確相親參與者的目的,就能發現一上來就把硬條件都對比一下,挑個看起來靠譜的,其實是對大家都負責,更是高效率的做法。再說了,相親成功,也並不是第二天就領證了。相互對上眼了,還有大把時間要相互適應、磨合,這個時候再去了解對方的性格愛好等軟條件也為時不晚。但是,倘若把這個程式換一下,相親先慢慢培養感情找找感覺,感覺對了再見面相處,最後再瞭解學歷、財產等硬指標。倒是不功利了,但是要多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物化愛情這個鍋,相親鄙視鏈不背。某種時候,承認愛情和婚姻本就存在於某種物質基礎之上,倒不失為一種清醒。(張漲)
相親虐我千百遍
相親為什麼招人煩?聽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有故事”的人都會覺得心有慼慼焉。如果針對年輕人最反感的事情搞一場海選,相親活動絕對可以名列前茅,憑什麼?就憑一個字——虐。在我看來,相親之虐,至少可以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防不勝防。看過《歡樂頌》沒?乖巧可愛的關雎爾被爸媽叫去吃飯,到了才發現飯桌上不只有父母,還有相親物件。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那場面,雙方父母眉開眼笑,爭相把自己的孩子誇上天,恨不得把房產證都“不小心”抖出來。孩子呢?心中有一萬匹神獸飛奔而過,臉上寫著一個大大的“尬”字。
其實相親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文娛活動、認識新朋友的交際方式,很多人並不排斥,但父母或朋友常常擅作主張,以“為你好”的名義搞突然襲擊,把你矇在鼓裡,或是千方百計趕鴨子上架。那種深陷被動、不被尊重個人意願的感覺,真心不好啊。所幸的是,這種相親往往都是熟人生意,又有家長在場,因此氣氛表面上還是歡樂融洽的,總體上還是親切友好的,所以論虐心,只能算第一重。
第二重,哭笑不得。說完被相親,那剩下的都是主動的,至少也是假裝勉為其難,嘴上說著不願意,身體卻很誠實。既然願意,那一般都還是有所期待的。但有句話說得好,相親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相親物件會用鐵一樣的事實告訴你,有些人單身到現在,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說,為了怕你看上她(他),人家也是蠻拼的。
記得有次相親,妹子得知我是山東人,然後滿懷期待地問我,你們山東人都會開挖掘機嗎?哈哈哈,不是的。那你會開嗎?挖掘機貴不貴……拜託,表現“對你不感興趣”有很多種方式,不要全程問挖掘機好麼?現在資訊發達,相親的各種套路早就不是秘密了。比如想知道對方經濟狀況,不能傻傻地直接問,重點是迂迴,要問住什麼小區,物業費多少之類;比如看不順眼,可以讓朋友打個電話,以急事、加班之名全身而退……如果有人一上來就默默吃東西、玩手機,有人剛坐下一會兒就“有事”走了,就問你尷尬不尷尬?
並且,你以為能讓你哭笑不得的只是相親物件嗎?如果你參與了由熟人組織或知情的相親,一場下來,最虐心的是相親過後,感覺整個世界都跑來問你合不合適,你敢說句不合適那麻煩可大了,哪不合適?為啥不合適?你這麼挑剔難怪會單身……反正只要成不了,就肯定是你的問題……虐不虐?
最後,再看看第三重境界,心靈暴擊。有句話是這樣的,當你看到相親物件的那一刻,就知道你在介紹人眼裡是什麼樣的貨色了。曾有位女同學被介紹相親,人家二十出頭,貌美如花,相親物件卻是個四十多歲、頭髮稀疏的“青年才俊”!
還有,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相親真的是一個看臉的遊戲。只見了個面,就這樣被拒絕——我覺得你Hold不住我;我看不上比我還矮的男生……天雷滾滾啊,相親雖然可以“開啟天窗說亮話”,但即便不懂得怎麼把話說漂亮,也不能忘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吧?
相親或許能成就佳話,這不容否認,但它的可能性與遇到奇葩的機率相比,哪個更高呢?遇到類似這樣的心靈暴擊,輕者被氣炸,重者懷疑人生,你抗打擊能力夠強大嗎?(夏振彬)
平常心看相親
30歲之前,我沒有參加過一次相親活動,那時候的我跟很多青年男女所想的一樣——相親嘛,有點菜市場挑白菜的感覺,一上來就問家庭、房子、車子,生怕對方缺斤短兩;兩個陌生人坐在一起尬聊,實在難以接受;更關鍵的是,相親的兩個人,總覺得會缺少一份原始浪漫,而這應該是兩個人在一起非常重要的情感基礎。
隨著年歲漸長,我或主動或被迫參加過幾次相親活動,置身其中的我意識到,相親根本沒有自己預想的那麼難堪,而社會各方面對相親活動,也許持有一份偏見。
首先,從本質上說,相親活動是一種社交行為,它與聚會、聚餐等並沒有實質性區別。我參加的第一次相親活動,組織方舉辦了戶外爬山,我的搭檔是個女漢子,跟我這樣一個運動達人組成黃金搭檔,我倆毫無疑問奪得最多錦標,整個過程也是非常開心。我們彼此都不是對方的菜,所以這個相親在很多人看來是失敗的;但對我倆來說,這個相親活動是成功的,因為我們成為了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後來還約好一起運動。這樣的相親結果,不應該簡單定性為失敗吧,反倒會覺得有一絲絲美好。
所以,看待相親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剔除強烈的主觀動機,而僅僅把它當成一次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把相親當成橋樑,這個橋樑是通向友誼,還是通向婚姻,抑或是什麼都通向不了,是要看緣分的。剔除主觀動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有些人是帶著負面動機來相親的。比如有人認為,之所以要相親,是因為自己沒有緣分了,將相親與緣分對立起來,而不是把相親當作建立緣分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動機勢必讓人覺得過於急於求成,扭曲了相親的本意。
其次,從效果上說,透過相親找到物件其實跟在大街上偶遇意中人並沒有實質性的不同。我們固然推崇偶遇、一見鍾情式的愛情,豔羨由此演進而成的婚姻,可試想,相親也有可能發生一見鍾情,也有可能遇見意中人,由此締結而成的婚姻,同樣浪漫,同樣美滿。
我參加過一個“高階交流會”,入場的男女嘉賓在西餐廳一對一而坐,桌子中間放著紅色玫瑰,蠟燭閃爍,雙方就讀書、興趣愛好和一些有趣的話題展開交流。經過這樣的交流,很多人對對方有了深入瞭解。某種程度上,透過相親認識的男女,比在大街上偶遇心動的男女雙方,更跳過“只看臉”的淺薄依據,更有感情基礎和內在判斷。
再次,必須承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相親越來越成為社會、家庭、個人自身諸多矛盾的潤滑劑。從社會學上講,隨著城市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鋼筋水泥森林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沒有時間空閒認識新朋友,而相親成為了他們找男女朋友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我甚至認為,對於苛求找到物件的孤身男女來說,相親會是他們很重要的救命稻草,因為一旦過了適婚年齡,想找物件的適婚男女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迴歸到初始點,相親本來就是一個社交活動而已,它跟朋友聚餐、英語角並無二致,不應該帶有如此多的負面色彩,這也許就是《非誠勿擾》等節目長期維持高收視率的原因,它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社會需要相親,家庭需要相親,個人更需要相親。我們總說相親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們有沒有問一問,有問題的也許不是相親,而是人心呢?(唐智毅)
(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