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語言暴力危害不容忽視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你心裡沒點數嗎”“這點活都幹不好,你還能幹什麼”“早知道就不生你了”“你是豬腦子嗎”……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在社交平臺上,“中國式不好好說話”話題的閱讀量高達800多萬,話題頁面下是一條條“血淚控訴”。這些像刀子一樣的話,不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而正發生在家庭這個小單位中,產生於最親密的人之間。這種“扔飛刀”活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有研究機構對多個平臺上搜集到的5000多條有關家庭語言暴力的內容做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分析發現,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中,父母是絕對的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主要焦點之一,貶低侮辱、嘲諷挖苦、習慣性打擊否定是“慣用手法”。
這些語言暴力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在留言中不少人表示,儘管時隔多年,但回想起父母的某句話仍感到陣陣寒意,嘗試去理解但不願去原諒。也許只有在虛擬空間中,他們才有機會或者勇氣觸碰內心這個隱秘的角落。還有的人,在長期的語言暴力和情感控制中,變得自卑、膽怯、敏感,身心無法得到應有的舒展,他們將自己耳濡目染習得的那套語言暴力無意識地運用到與別人的關係中,也變得“不好好說話”,甚至無法建立起正常的親密關係,在這種痛苦中掙扎著成長。
幾年前,藝術家謝勇將“丟人”“是人就比你強”以及“怎麼不去死”這些語句做成模具,可拼湊成槍、刀和斧頭,希望透過這種創意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到,無形的傷害擁有持久的殺傷力。正如日本學者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一書中所說,實施情感暴力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正在施加暴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語言暴力是以“為了你好”和“愛”的名義實施的,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情感虐待,讓接受者既難以反駁也無法發洩。
當然,這並非要否定或詆譭父母之愛,而是說,這些父母之愛在無意識中沾染了情感控制或善意操控的意味,讓人想要逃離。說無意識,是因為一部分不好好說話的父母真的是言辭如刀而不自知,那種表達邏輯和說話方式真的就來自他生存的大小環境中,他不過是“完美”沿襲了那一套東西而已。還有一部分父母不好好說話,則是源於對孩子過度依賴的心理以及控制慾望,他們在責備和嘲諷中紓解焦慮感,獲得安全感。
重提家庭語言暴力,無意挑起代際衝突,只是想說,這種暴力不該因隱蔽而被忽視。而且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元,其內部的語言暴力所產生的影響很難說不會外溢到私域之外的公共空間。面對家庭語言暴力,逃避有用,但並不可恥。隨著更多的80後、90後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有理由相信這個“心鎖”鏈條會在更多的小家庭中被切斷。而至於非暴力溝通這門課,則可能需要我們,不論是作為父母的身份,還是作為子女的身份,都不應放棄探索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