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我不是好媽媽’的罪惡感,用‘3個解方’教養下一代!

我們的文化為教養設立了一個不可能的模式,它越來越強調‘完美’。有無數的母親分享,無論是談到教養的哪個方面,像是睡眠、食物、社交和學習,她們都感覺自己一直在做錯事。她們眼前所見的,都讓她們接收到這樣的資訊─自己所做的決定,根本跟不上那個不夠明確、也不可能達到的標準。

但只要你一有‘我是怎麼了?’這種羞愧的心態,就很容易墜落到焦慮的迷霧中。事實是養育小孩沒有說明書,因為不會有兩個小孩或任何親子組合的型態是一模一樣的。然而,還是有一些基本前提存在,如果我們正確實行的話,就能夠藉由平撫些許算是人之常情的天生焦慮,讓教養這條充滿挑戰的路稍微容易一些。

擔心是身為父母的課題

焦慮是教養的一部分。像我們對孩子這麼悉心呵護,要不為他們擔心是不可能的;但若我們因為擔心而自我評判,就只會讓擔心越來越嚴重。因此,在我們開始對教養更廣泛的討論之前,我們必須邀請‘擔心’進入我們教養的心靈,為它騰出空間。

‘擔心就是為人母的工作’,我懷第一胎的時候看過這個句子,但直到我成為母親之前,都無法參透它的意義。當孩子還是嬰兒時,我就一直擔心他:他健康嗎?他快樂嗎?他會不會受傷?他會餓嗎?他不舒服嗎?連我先生只照顧他幾個小時,我都無法鬆懈,擔心他們的安危。我會幻想車禍的慘烈畫面,然後警察就會出現在我門前。我真心感激手機的發明,在他們每次出遊時,我都得用上不少次。擔心就是為人母的工作。

在孩子大一點,已經跨出嬰幼兒時期好幾年之後,我才稍微沒那麼擔心,因為他比較穩定,也不那麼脆弱了;否則在他還很小的時候,我每天半夜都得確定他還有呼吸,甚至經常一晚檢查好幾次。我先生帶他出去一整天,我也不會打電話。隨著孩子長大,即使有什麼問題,像是受傷或生病,我也能找到可以應對的資源。我得以更熟練地運用下列的三個關鍵,來設法處理生兒育女與生俱來的憂慮。

第一個關鍵:接受‘擔心’是身為父母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很廣泛地討論到接受並擁抱悲傷、恐懼、嫉妒、枯燥和孤單這些身為人類,會真實存在的感覺。雖然我們通常不會把憂慮加入這份清單裡,但只要事關教養,當我們深愛著孩子時,幾乎是不可能不去擔心他們的健康快樂。情境要求我們接受,接受則將啟發慈悲;當我們接受擔憂,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擔心而去評判或苛責自己時,我們就會比較容易駕馭。

第二個關鍵:接受這件事

你對孩子的生活會有什麼結局,包括他們的日常健康及長期的情緒安定,都是無能為力的。我們當然會盡己所能確保他們的健康與安全,但既然我們無法將他們與世隔離,就必須接受生命中什麼事都有可能。蜜蜂可能會蜇人,骨頭可能會斷,疾病和發燒會讓人無能為力,意外也會發生。這是一堂長久持續的課程,教我們交出自己的掌控權:我們每天、甚至一天內就必須提醒自己好幾次,發生在我們孩子生命中的大多數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我們的自我恨死這個現實了!但我們更高一層的自己卻因而感到寬慰,因為這代表著我們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其他的就只能交給更上層的存在。

第三個關鍵:練習感激

擔心是負面的頻率,是心智的慣性傾向,專注在可能會有某些壞事發生。在我的孩子還小時,我每天都練習想像,將內心的電影片道從擔心轉到感激,直到習慣成自然。在擔心的螢幕上,我會看到孩子從樓梯上跌下來,或是從遊樂設施上墜落,這些影像非常嚇人。但在我轉檯之後,鎖定的是心存感激的頻道。投射在那個螢幕上的,是我美好、健康又快樂的兒子們。有時候我看孩子們像是年輕人,在我和先生幫孩子拍照的時候,手臂勾著手臂一起靠在圍籬上,講一些只有他們自己才懂的笑話。有時候我看到的甚至還更遠,像是婚禮的那天或其他充滿喜悅的場合。接著我就會回到現在、回到這一刻,也回到看著他一天天長大的純粹幸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8 字。

轉載請註明: 擺脫‘我不是好媽媽’的罪惡感,用‘3個解方’教養下一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