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產業扶貧注入科技力量

4100多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深入一線解決難題——

為產業扶貧注入科技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脫貧攻堅,產業是根。然而,深度貧困地區的產業多為“原生態”“初字號”,要把特色資源變為特色產業、特色產業變為富民產業,科技必須持續發揮驅動作用。

近年來,針對832個貧困縣產業需求,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組建4100多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並在“三區三州”所在的6個省建立科技服務團、529個產業技術專家組。技術專家深入產業一線,解決技術難題,為產業扶貧插上騰飛的翅膀。

技術指路人為產業發展護航把脈

由於深度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產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產業造血功能和帶貧能力不強。為此,農業農村部在52個未摘帽縣和5個部定點扶貧縣探索建立產業技術顧問制度,來解決貧困縣在產業選擇、政策資訊、科研攻關、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發展難題。

紅河州屏邊縣地處雲南西南邊界,交通不便、資訊閉塞,人均收入不到1200元。屏邊縣的產業發展缺少技術專家指導,迫切需要指路人。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在當地成立了產業技術顧問組,顧問組專家瞭解到這一訴求,立即與當地政府對接,分析縣裡的資源稟賦、氣候條件和產業發展現狀,對屏邊縣提出發展荔枝產業實現脫貧的建議。

幾年來,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不斷解決荔枝種植的各類難題。針對屏邊縣妃子笑荔枝只開花不結果和大小年結果問題,建設了科技示範基地,建立了專家工作站和915畝荔枝優質高產示範園,透過新技術的應用,示範園平均單產達1.2噸,最高產量突破2噸。

近年來,一些貧困縣發展了一些產業,但多數產業沒有效益,受到包括技術在內的各種因素制約。新疆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亞克什拉克村是國家深度貧困村,長期以來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等作物,產業結構單一。2018年以來,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新疆綜合試驗站站長李強依託體系平臺和技術優勢,成立了產業技術顧問組,透過“技術 農戶 企業”模式,引進花生新品種、新技術,助力當地脫貧。

把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產業技術顧問制度依託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資源,為貧困縣產業發展護航把脈,為產業扶貧注入科技“硬核”力量

特聘農技員成為致富領頭雁

初夏時節,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鄉泗洋河谷連片柑橘園裡,果實掛滿枝頭。“今年柑橘掛果比往年要好,多虧了我們的農民技術員張漢清手把手教我們。”傅家堰鄉白廟村種植大戶覃士富說。

“這片橘園是我們建設的柑橘高效示範基地,這裡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採取生態防控措施,畝均節本增效500元以上。”特聘農技員張漢清說。

白廟村是傳統柑橘種植村,樹種老化、產量不穩定、價格不高等因素一直制約著柑橘產業做大做強。“品種改良能見效嗎,不改良品種每年還有一點收入,更新換代則需要時間檢驗,萬一不成功怎麼辦?”橘農們看到了問題,卻不知如何應對。

困境面前,張漢清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聯合部分種植戶成立五峰白廟柑橘專業合作社,一邊積極開拓市場,進行產品收購銷售,一邊著手進行品種改良,提高柑橘經濟效益。

身為合作社理事長的張漢清,也被選為五峰縣第五批鄉土拔尖人才,2019年1月被聘為五峰首批特聘農技員。

在白廟村橘農的心裡,張漢清不光是技術指導員,更是致富的“領頭雁”。目前,五峰白廟柑橘專業合作社在冊社員122戶。

2019年,作為農業農村部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的一項農技服務計劃,特聘農技員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從種養大戶、“土專家”“田秀才”中招募農業技術服務人員,讓特聘農技員幫助解決貧困戶的技術難題,帶領大家發展產業脫貧。目前,4200多名特聘農技員活躍在脫貧攻堅一線,成為助力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本土脫貧帶頭人是關鍵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和幹勁。貧困地區要實現穩定脫貧,需要在當地培育一定數量的產業發展帶頭人。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廣泛實施扶貧培訓,為貧困區培養一批脫貧帶頭人,示範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農民具有“一技之長”。

在目前尚未脫貧的52個貧困縣裡,就活躍著一批高素質農民,他們正用不懈努力助力家鄉脫貧致富。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高素質農民仙貢,是一位傣族姑娘,2010年成立瀾滄縣景邁人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一條富民強社的合作之路,透過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種植得“現金”的“一地生三金”精準扶貧模式提高社員收入,帶領景邁村成功脫貧。

湖北省來鳳縣高素質農民向輝,以面向貧困戶的教育培訓為紐帶,創新性打造“公司 學校 合作社 農戶”的產教融合培訓模式,帶動了5個重點貧困村452戶貧困戶發展藤茶訂單農業3000畝,幫助1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奔小康。

從2017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在環京津28個貧困縣啟動實施萬名脫貧帶頭人三年培育行動,發揮脫貧致富示範引領作用。河北省張家口康保縣高素質農民高文,培訓後開闢出“有機農業 網際網路 旅遊 養生 享老”的伊甸農場發展道路,透過網際網路建立農場的銷售渠道,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481人脫貧。

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在貧困縣投入農民培訓資金18.3億元,累計培訓脫貧帶頭人和貧困戶83.3萬人,解決貧困地區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落地難、產業帶頭人不多、經營人才匱乏等問題,為產業扶貧注入活力。透過大規模開展產業精準扶貧培訓,廣泛普及實用技術技能,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種養水平和就業能力。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05日 01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20 字。

轉載請註明: 為產業扶貧注入科技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