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小說《白鹿原》
插圖: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近日,一則“白鹿原上出現了小鹿”的新聞上了熱搜。
原來,一位城管在巡查的時候,偶然發現一隻小鹿在道路上奔跑,感覺到驚奇的他把立刻把這個訊息發在了網上,隨後引來了無數網友圍觀。
很多人都說:看到這個小鹿,就能想起《白鹿原》,遺憾的是,白鹿原上有白鹿,但世間卻再無陳忠實。
陳忠實先生在世時曾說過:“我要創作一本死了以後,可以放在棺材裡墊頭作枕的書。”
如今看來,他做到了。
長篇小說《白鹿原》一經問世,便成為一代經典,書中所描述的白鹿兩家的世代糾葛,雖然是在當時特有的背景下創作,可如今看來,仍然有非常深遠的普世意義。
《白鹿原》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真正做到了真實,敢於去揭開生活的黑暗面,也敢於去挖掘人性的扭曲點。
在這本書中,沒有一個人的內心是真正統一的,大多人都是遊走在光明與黑暗的邊緣地帶,再正義的人,也會有自私的一面。而再反派的人,也可能會有善意的一角,根本沒有辦法去定性。
就像是書中的白嘉軒,他正直,善良,一生都在追求公平正義,一輩子都在堅守道義。可是他卻始終逃不開傳統封建的束縛,以至於過於專制,害了兩個兒女。
亦或是書中的田小娥,她偷情、反叛、不守婦道,可她卻是白鹿原上,為數不多懂得追求自己的愛情,敢於突破傳統的女子。
在生活的車輪下,其實誰都不是好人,誰也不是壞人。
這些熱烈而鮮明的人物組合,交織在一起,正是代表了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真實世界。
陳忠實先生用筆墨去描寫這樣的人物,是希望我們能跳脫出當下的生活,以上帝視角去審視白鹿原上故事,進而從他們身上探尋真實生活的哲理。
亂,是每一本書都能描寫出來的生活常態。而在“亂”中提煉出對生活的啟發,引導人們變成更好的自己,才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所帶給人的深遠意義。
除了經典的角色外,陳忠實將他凝練的人生哲理全藏在了這些句子裡,中年人一定要看看,受益一生。
一:朋友之交,易得刪繁就簡
白嘉軒的一生中,並沒有結識多少人,但他認識的每個人,都幾乎成為了他的貴人。
姐夫朱先生是他的親戚,在他還沒有真正成熟時就成為了他的知己好友。
他告訴白嘉軒,白鹿通靈性,由此讓白嘉軒有了改變命運的勇氣。他有眼界,有文化,提醒白嘉軒辦學堂,注重子女教育,才讓白嘉軒的家風得到了傳承。
他憂國憂民,高瞻遠矚,他的思想讓白嘉軒開闊了眼界,才最終影響了白嘉軒的人生。
可以說,朱先生是白嘉軒的人生導師。因為他的鼓勵和引導,白嘉軒才能堅持自己道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白家的長工鹿三,是白嘉軒從小玩到大的夥伴。他忠心耿耿,把白家的事當成了自己的活,勤勤懇懇,不多說一句抱怨話。
在白嘉軒當上族長之後,任勞任怨地支援白嘉軒的所有決定,維護他的體面。知道兒子黑娃帶回來的田小娥讓白嘉軒為難,甚至引誘白孝文墮落時,他不惜親手殺掉田小娥,也要維護白嘉軒的尊嚴。
放眼整個白鹿原上,鹿三才是白嘉軒最衷心的擁護者。他們兩個人的感情,早已經超越了一般的主僕關係。
鹿三對自己的好,白嘉軒也一直看在眼裡。
村裡鬧饑荒時,鹿三為了不拖累白嘉軒,主動提出想要回自己家吃飯。可白嘉軒沒有同意,即便是莊稼顆粒無收,也沒少鹿三一頓飯。
女兒白靈出生時,他讓白靈認鹿三做乾爹,一生侍奉他。鹿三去世時,白嘉軒悲痛欲絕,對所有人說:“白鹿原上最好的長工去世了。”
白嘉軒曾說:“朋友是義交,而不是利交,義交才能長久。”
鹿三跟隨了白嘉軒一輩子,為的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情義,得此好友,是白嘉軒一生的福氣。
外人都知道白嘉軒很“軸”,他做不來陽奉陰違,阿諛奉承那一套,所以導致他不管他坐到什麼位置上,身邊都只有當初那幾個人。
可他從來沒有感覺到孤獨,因為他知道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擁有朱先生和鹿三這樣的好友,便已經可以足夠了。
二: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裡,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裡,都抹不掉
田小娥是《白鹿原》這本書中最悽慘的女子,她不是白鹿原上的人,可她所有的悲劇,卻皆因白鹿原而起。
她原本是地主家的姨太太,因為愛上了黑娃,所以不顧一切跟著他來到了白鹿原。可她一個女子,又怎麼敵得過封建傳統思想呢?
因為嫁過人,和黑娃私奔過,所以從一開始,她就必然要被釘上“蕩婦”的標籤,受盡凌辱。
她從來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時候,跟著黑娃,是為了想要一個家。被村民們嫌棄後甘願搬進破窯洞裡,是因為對未來充滿期待。
明明是一個懂得追求幸福的女子,可滿口仁義道德的白鹿原上,卻沒有一個人看得起她。
在書中,田小娥就像是一個“照妖鏡”,照見了封建傳統的弊病,也照見了白鹿原上每個人內心的黑暗面。
黑娃一邊說愛她,卻又拋棄她,鹿子霖一邊嫌棄她,卻又一邊偷偷鑽進她的被窩。那些白天罵她“浪蕩”的男人,晚上又一個接一個地敲開她的門。
這些人裡,誰是好人,誰又是真正壞人呢?
故事到最後,田小娥死了,她是被鹿三殺死的,可真正殺死她的,是白鹿原上的所有人。
他們嫌棄她,又繼續糟蹋她,最終讓她含恨而死。他們表面上風輕雲淡,可內心有多不堪,只有自己知道。
做下的壞事都會刻在自己心裡,即便是別人不知道,自己也會備受煎熬。也許誰也不會承認田小娥是自己害死的,可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都會為她的離世而不安。
所以說,做人最好不要行惡,因為不管如何掩飾,最終都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無愧於心。
三:世事就倆字:福禍。凡遇到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了後邊就有禍事;凡遇到禍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忍著受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著就來了。
人生拼到最後,其實看得,是誰更坦然。
當你處於高峰時,如果只顧得意,忘了自己前進的目標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放鬆警惕,從高處跌落下去。
當自己被置於低谷時,如果只顧嘆氣,不想著如何改變,那麼所抱怨的時間,無一不是一種浪費,抱怨久了,人生不止會原地踏步,甚至還可能會倒退。
只有得意時不張狂,失意時不氣餒,才能始終堅定,一往無前。
《白鹿原》中說:“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
活得坦然的人並不是什麼都不在乎,而是什麼都敢做,做什麼也不怕。當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經歷生活的風風雨雨時,才能坎坷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節奏,最終登頂成功高峰。
坦然,不是淡然,它是攢夠實力後的堅定,也是不怕吃苦的勇敢,擁有這二者的人,必將在內心形成強大的屏障,再也不會因生活波折而改變自己的方向。
《白鹿原》中說:“讀書原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事;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無一不是盜名欺世。”
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從中獲益,從而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
這些經典的哲理,值得深思,也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踐行。
希望讀完這三句話之後,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穫,從而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