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古稀之年的湯先品(右)與老伴李立芝(左)正在給蜜蜂喂糖水。 劉鴻鶴 攝
中新網合肥6月19日電(劉鴻鶴)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古稀之年的湯先品與老伴李立芝19日正在打理蜂箱。從1979年開始至今,這對伉儷情深的老兩口養殖蜜蜂已有40餘年。說起當初為何要從事養蜂行業,老人對蜜蜂的喜愛溢於言表。
“人類離不開蜜蜂,莊稼要靠蜜蜂的傳粉才能豐收。”湯先品說,“而且蜜蜂所產的蜂王漿、蜂蜜、蜂膠、蜂蠟、蜂花粉等,都是綠色食品,對人類都有好處。”
湯先品和老伴李立芝正在打理家裡的150餘個蜂箱,這些蜂箱裡的蜜蜂一年可以為他帶來數萬元的收入。 劉鴻鶴 攝
說起如何調動蜜蜂積極性、提高蜜蜂產蜜量、分辨花粉蜂蜜種類……湯先品老人如數家珍。但他卻有另外的擔憂,養蜂需野外作業,基本靠手工操作,光收集蜂蜜就有十幾道工序,養蜂人要比蜜蜂更勤快,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幹了。
“養蜜蜂的頭幾年,你是不可能賺錢的,因為你要投資購置蜂具,學習技術,瞭解蜜蜂的生活、生產習性,各種植物的花期……”湯先品有些無奈地說,“現在的養蜂人逐漸呈老齡化,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因為打工可以月月拿工資,而養蜜蜂卻不行。”
雖然當年一起學習養蜂的十幾個同鄉陸續轉行,現在只剩下他與另外一家還在堅持,但他卻特別感謝這些蜜蜂。“40年前大家都在生產隊幹活,生活要相對差一些,後來養了蜜蜂,比在幹農活掙得要多一些。”湯先品說,“如果不是養蜂,我的經濟條件跟不上,四個孩子也不可能都有書念。”
相對於全國追趕花期的“移動”養蜂採蜜方式,湯先品更喜歡相對穩定的“蹲點”式,一個原因是不想離開生養他的土地,也不想讓老伴跟著自己在外漂泊;另一個原因是,隨著國家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他看見家鄉的山山水水發生了巨大變化,山上的樹多了,路邊的花也多了。他說,大家都趕上了好時候,但這是別人沒有的“地利”。
湯先品(後)和老伴李立芝(前)正在取蜂王漿。 劉鴻鶴 攝
“以前一個蜂箱三天只能產20克蜂蜜,現在國家關注綠色生態農業,蜜蜂可採的花種類、數量都比以前多了,如今一個蜂箱三天能產200克蜂蜜。”湯先品笑著說,“我現在有150多個蜂箱,每年有數萬元的收入。”
如今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有5.8萬畝的山林,近47%的森林覆蓋率。繁花似錦、鳥語花香成了該鄉良好生態環境的標配,為相關的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有個心願,成立一個養蜂協會,把自己的養蜂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讓家鄉好山好水產出更多的好蜜奉獻給人們。”湯先品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