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定區域為基準劃分單元網格,建立網格化管理資訊平臺,近幾年來,網格化管理打破了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推諉扯皮、責權利不明的種種弊端,將資源重新整合,進一步下放事權,構建一個新的社會管理體系。
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惠城區基層網格化管理已經積累起比較成熟的經驗。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惠城區正努力推動網格化實現由“管理”向“治理”的轉變,透過以問題為導向,剖析根源,精準施策,固“基點”,強“支點”,補“弱點”,通“堵點”,持續固化最佳化規範化,努力打造一流網格化社會治理格局。
建好三張網,固牢“基點”
今年2月,水口街道95後網格員李建環在一線抗疫的影片火爆網路,網格員的戰疫精神收穫眾多點贊。“在這次防控疫情的過程中,水口的網格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社會關注,也激勵我們進一步加強社群網格化綜合治理。”水口街道網格辦主任凌雲介紹,水口街道作為一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管轄21個村(社群),總人口約32萬人,流動人口多,綜合治理難度大,推行網格化精細治理勢在必行。
針對以往存在的網格過大、管控面廣、力量難以有效覆蓋等問題,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精細建好“三張網”,切實“讓最熟悉情況的人來服務管理,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築牢網格治理基礎。
以水口街道為例,早在2016年,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口在全市率先組建了一支45人專職網格員隊伍,下沉到村(社群),每年固定投入工作經費168萬元。去年,水口社會事件綜合處理4544宗,辦結率99%。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8%;破案數同比上升13%,社會大局平安穩定,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
包括水口街道在內,惠城區全面推行建好三張網,固牢網格化治理的“基點”。
構建全覆蓋區域網。固化疫情防控2434個小網格,將疫情防控網拓展為基層社會治理網,構建覆蓋全域、直達末端的“區域網”。
構建同標準專業網。要求各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按照區統一的網格劃分標準組建“專業網”,重點推動市場監管、住建、國土、城管等四個行業先建先行,建立專業網格中心,指定專人專管,實現服務管理進“網”,條塊力量到“格”。
構建多載體線上網。鼓勵鎮街、區直部門利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式、APP等資訊載體,建立“線上網”,把資訊的渠道、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最小單位、覆蓋到每一個細胞。
最佳化三級平臺,強化“支點”
細分小網格,在57個綜治網格的基礎上再精細劃分,細分成285個小網格,今年年初疫情期間,橋東街道深化網格化管理,更加精細落實網格排查、管控。以東湖社群為例,每個網格由社群幹部、街道駐點幹部和物業人員三人組負責逐棟逐戶排查管控,先抓重點,再全面摸排,力保全社群排查管控不漏一戶、不少一人;整個社群裡,各網格對應的各小區,嚴禁外來人員進入,所有進出人員開展測量體溫,春節期間外出返回小區業主落實筆記紙質登記和掃碼網路登記,確保不漏一戶,嚴防疫情輸入;特別是將線下網格延伸至線上網格,東湖社群微信群實現快速反應快速處理,構建一二三四級事件報告機制,將管理網格織得更密更牢。
針對區、鎮(街)、村(居)資訊化平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惠城區正進一步加大硬體設施、資訊鏈路建設力度,暢通“下情上報、上情下達”的“指揮中樞”。
例如橋東街道,在整合一村一警(醫務、律師)、物業人、社工、志願者等力量2600多人編入網格的基礎上,組織網格員透過摸排巡查,及時掌握群眾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對群眾上報事件進行初步調解,對於難以調解的第一時間上報,由社群網格服務管理站上報街道網格中心協調,並約綜治中心及相關部門進行進一步調解,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消除信訪隱患。
“指揮中樞”還在不斷強大中,透過最佳化三級平臺,強化網格化治理的“支點”。
為進一步完善資訊平臺,惠城區對全區網格資訊平臺進行升級,做到“區有指揮中心、部門有埠、鎮(街)有大資料平臺、村(居)有網格資訊平臺、網格員有資訊終端”,打通聯通上下左右的資訊“高速公路”。
同時,完善指揮銜接。三級網格平臺對事件和資訊實行採辦分離,分級、分類、限時辦理和反饋,網格員採集資訊資料後,逐級彙總到區網格中心,由區網格中心根據問題的性質和範圍進行分流、轉辦。該哪一級負責的問題就由哪一級來解決,該哪個部門管的事就由哪個部門來處置。
此外,落實完善處置流程。鎮(街)網格中心、村(居)網格站建立登記、分流(上報)、辦理、反饋、歸檔五步工作流程,區網格中心建立登記、分流、辦理、核查、反饋、歸檔六步工作流程,實現閉環管理。完善資料分析研判。鎮(街)網格中心、村(居)網格站做到日彙總、周研判,區網格中心做到月通報、季分析,為黨委、政府抓好社會治理提供資料支撐和決策參考。
用好三支力量,補強“弱點”
今年4月,蘆洲鎮三洲村兩戶村民因為是否在開荒地上留出一條可供手扶拖拉機通行的道路而引發糾紛。轄區組織派出所“一村一警”、司法所“法制副主任”等相關人員組織“曉之以理”的普法教育,又結合村組幹部、老黨員、鄰居親屬“動之以情”的勸說調解,最終,兩家化干戈為玉帛,重修舊好。
過去,“工作人員少”、“僅依靠網格員來做,顯得勢單力薄”是以往網格治理中的“弱項”。如今,惠城區正透過各種“加法”,充分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壯大網格治理力量,推動形成“人人都是網格員”的格局。
不僅是蘆洲鎮,在惠城各鎮(街),“人人都是網格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都在進行有益探索:在橋西街道、江南街道,轄區開發出網格化管理小程式,將社群、小區、醫院、物管等納入網格,強化公眾參與,實現“人人都是網格員”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江北街道,轄區推出群眾參與卡和二維碼,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在橋東街道,轄區推出平安守護微愛鄰里專案,社群大媽在環島健步中,透過隨手拍等途徑反映問題,凝聚群眾力量參與社會治理。
在梳理基層工作做法的過程中,惠城區總結出一個經驗,那就是:用好三支力量,補強網格治理中“弱點”。
首先是號召“黨員幹部”擔當作為。將“戰鬥堡壘”建在網格上,讓黨員幹部下沉到網格中,將“一村(居)一警”“法制副主任”等力量融入網格,做到民情民意在一線掌握、黨的政策在一線落實、矛盾問題在一線化解、幹部作風在一線轉變。
同時,用“兩個搖籃”激勵“網格員”隊伍。在工作上支援網格員,及時辦結其上報事項,讓他們在群眾中有“威信”。注重從政治上關心,把網格員崗位作為培養鎮(街)中層幹部的搖籃;把“格長、樓長”建檔立卡、作為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村(居)委會後備幹部的搖籃。制定網格員隊伍考核獎勵機制,持續激發網格員隊伍的內生動力。
還要積極向“人民群眾”借力借智。積極引導行業協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組織發揮作用,發動熱心公益團隊和老律師、老法官、老檢察官、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退役軍人等群防群治力量,開展網格共商,參與社會治理,解決基層問題,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完善三項機制,疏通“堵點”
“以往網格治理中存在的‘採辦不分’、‘協調不順暢’的問題,導致網格治理效率低下。為此,我們從制度機制上著力,重監督、強約束,不斷提升網格治理質效。”惠城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文正說。
如何破除網格化治理過程中的“腸梗阻”?惠城區透過三項機制疏通“堵點”。
在完善協調聯動機制方面,網格員和群眾反映的一般性問題,由鎮(街)第一時間處置解決;屬區直相關部門職能範圍的事務,由區網格中心轉相應部門限時辦結;一個問題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由區網格中心確定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主辦單位協調各協辦單位聯動辦理、綜合反饋;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疑難個案、複雜事項等,原則上由鎮(街)一級牽頭組織、統籌協調,採取跨部門聯席會議、“約請”部門辦事、開通“解決基層矛盾問題‘直通車’”等形式,共同協力解決。
構建督促辦理機制必不可少。惠城區透過市、區兩級人大代表約請部門解決網格事項,人大常委會約談提醒部門負責人,圍繞複雜事項開展“一事一評議”活動等,督促各職能部門履行法定職責;透過區委督查辦、區政府督查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事項、工作相對不力的部門進行重點督查督辦,督促職能部門對網格事項緊抓快辦。
如何激勵先進奮力前行,鞭策後進迎頭趕超?惠城區不斷完善激勵問責機制。例如區委組織部制定激勵措施,從三個方面加強激勵:首先是強化“一崗雙責”,把黨組織與社群網格同步設定,深度融合,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黨建工作網路。其次是推行“兩個優先”,即在網格化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入黨積極分子優先發展成為預備黨員,在部門評先評優活動中優先提名推薦,並作為幹部提拔任用的有效依據。最後是實行“三個加分”,在深化網格化管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中成效顯著的,對於網格黨支部在支部評星定級活動中酌情加分,對於黨員在黨員評星定級活動中酌情加分,對於基層黨(工)委,在年底開展全區述職評議考核工作時酌情加分。又如區紀委監委制定措施,加強對鎮(街)、區直各部門履行職責情況的監督,及時糾治工作中出現的“不作為、慢作為”和“推諉扯皮”問題……透過將正面激勵和責任倒逼結合起來,引導全區各級擔當作為,瞄準一流中心城區目標,打造一流網格社會治理。
【記者】盧慧
【通訊員】彭良英 方華 趙欣
【作者】 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