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攢錢是改變命運的策略

由 公羊淑軍 釋出於 綜合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之所以今天說到這個話題,是我4月份的時候,接受了《vogue me》的採訪,剛好當時的命題是儲蓄觀與金錢觀。

裡面採訪了酒吧老闆、音樂人、藝術家、導演、博主等行業的年輕人,大家的消費觀和儲蓄觀,是完全不同的。

這很正常,因為大家屁股不一樣。

能有相同的觀點才是見鬼了。

其實之前也寫過類似的,不過關於消費和攢錢,我覺得可以說一百年。

畢竟商業社會的本質就是如何透過花言巧語把消費者的錢變成自己的。

怎麼守住自己的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

不買立減百分百,其實是一個真理。

我自己一直是一個比較俗氣的人,寫公眾號,做影片,都是沒什麼大理想,就是想做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人看,以及能夠恰到飯。

實際上在我看來,能夠接到廣告,才證明了自己的專業能力,畢竟這年頭談錢傷感情,一個賺不到錢的內容人,是沒有辦法說自己有價值的。

正是這種詭異的態度,才讓我成為了品牌老鴇,甲方剋星,預算黑洞,廣告馬桶搋。

但與此同時,我又是特別反對消費主義的,是不是看起來很矛盾?

一邊不停接廣告,一邊反對消費主義,既當又立?

不,不矛盾。

我反而覺得這才是真實。

我喜歡賺錢,喜歡恰飯,這是真實。

我喜歡攢錢,也是真實。

我喜歡勸年輕人攢錢,這同樣也是真實。

前2者是基於我個人喜好,後者是基於他人,物件不同,結論必然不同。

雖然攢錢很土,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攢錢才是年輕人改變命運的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法,甚至沒有之一。

消費主義的典型操作就是擊中了消費者的不安全感和空虛感,讓你依靠消費來獲得短期滿足,所以才能觸發非理智買單。

而攢錢帶來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會讓你抵禦這個誘惑。

心態之後,是思維。

當你開始攢錢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會變化。

過去的追求消費的快感,會進一步變為囤積的快感,一切暫時不需要的高消費行為,都會在你腦海裡被轉換為生雞蛋的母雞,你甚至會犧牲自己的一點日常消費來往餘額裡屯錢,只為看到每天的餘額增加速度能快一些。

商家打折很誘人,但是錢可以攢下來。

旅遊安利很心動,但是錢可以攢下來。

專車直達很舒服,但是地鐵等達到一樣的目的,錢可以攢下來。

面對各種消費決策的時候,你都會告訴自己,如果這筆錢不花,攢下來,那麼你的小金庫又豐滿了,生蛋的母雞又肥碩了。

這樣,才是不花的真諦。

很多人攢錢能夠堅持,靠的就是攢錢帶來的快感,這個快感並不比消費低。

人類會本能性的追逐快感,當你有了快感之後,就有了動力,行為自然也就跟著變了。

不需要特別多的刻意訓練,也不需要給自己加壓,試著執行一下,你就知道了。

攢錢最重要的不是金額,而是攢錢這個行為。

這個行為會給你一系列的改變。

人的一生很長很長,改變命運絕非當下,這是要20年,30年的事情。

很多年輕人一提到房車就很絕望,但問題是,這種高價格的基礎設施,本就不是讓你一口吃下的。

耗費很多年,再結合另一半的很多年,一起攢下首付,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罕見,畢竟大城市唯一的缺點就是房價貴,其他都是優點。

很多人想要立刻就要,得不到就開始絕望,這不是世界有問題,這是腦子有問題。

社交媒體的發展,讓很多人看到了新奇的世界,看到了明星的生活,看到了有錢人的瀟灑,你以為你和他們是平等的,甚至你還可以給他們點贊。

但其實不是。

大家從來都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對於大多數沒有開掛的人而言,攢錢,就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生導師會告訴你攢錢屬於扣扣索索,不夠大氣,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聽起來特別有道理,而且好聽。

但是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朋友。

他們講的一切東西,歸根究底還是讓你把錢給他們,他們來教你道理。

任何一個人生導師講的成功宣言,都是有機率問題的,你學了之後,如何量化ROI呢?

其實是沒法量化的,這裡面唯一確定的是,他們是一定能賺到錢的。

所以要警惕給你洗腦,讓你掏錢的人。

還有人說沉迷攢錢會喪失很多人生的機會。

這同樣很荒謬,因為機會是看成功率的,做生意也好,股海搏命也好,投機也好,都是小機率事件,大多數人都是韭菜和炮灰。

勸多數人去博小機率事件,是要遭雷劈的。

人生最後的成功,不一定是誰更輝煌,可能只是誰更能穩到後面。

攢錢這東西不酷,但這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最現實的道路了。

當然,我說的的都是針對默默打工的年輕人,家裡有錢的人請忽略,對你而言快樂最重要。

如果你覺得這套理論有問題,也很正常。

人就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決策,並承擔後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