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特稿:夢想照進現實,奮鬥永無止境

半月談特稿:夢想照進現實,奮鬥永無止境

  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深度貧困地區調研脫貧攻堅。這是6月21日下午,習近平在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同群話別 龐興雷 攝

  半月談特稿:夢想照進現實,奮鬥永無止境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於2012年提出中國夢的偉大戰略構想以來,這句鏗鏘有力的表述迅速深入人心,成為鼓舞當代中國人凝聚力量、實現夢想的時代最強音。

  接近,再接近。奮鬥者在時光中一天天踩下堅實的足印,夢想便一天天走進現實。終於,我們能夠自豪地觸控未來,切實地描繪夢想的面孔――黨的十九大的召開,昭示著一個偉大的歷史新時期即將啟幕:未來五年裡,我們將於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還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夢想不再遙遠。更確切地講,這個距離是僅僅三年:無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人的一生中,三年的時間都不算長。但是,這又是關鍵的三年,可以說稍有疏忽、把握不當,夢想便會與我們擦肩而過。要知道,歷史上許多國家的興衰之機也不過數年之間。此時此刻,越是接近夢想實現,我們就越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辯證看待機遇和挑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使各項事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對實事求是的中國共產黨和務實的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夢,從來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一條實實在在的奮鬥之路。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夢所包含的那些堅定而偉大的目標總是在歷史的濃霧中閃亮,啟迪、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力前行。

  奮鬥永無止境,這是我們走過的小康之路給我們的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的時間表上,再過三年即可抵達。但是,回望歷史,中國人的小康夢已經延續了數千年之久。《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辭海》釋義“小康”:生活寬裕,安然度日。數千年來,寬裕安然的生活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始終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相反,貧困始終與中國民眾的生活如影隨形。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曾多次締造國力鼎盛、“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世”,這應該是中國人最接近小康的時刻,可惜總如曇花一現。即使在這樣不多的“盛世”裡,統治階層與普通民眾的生活也是天壤之別,如王安石所說“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而未免流離餓莩”。在清代乾隆年間,統治階級陶醉於“康乾盛世”,英國來訪的馬戛爾尼使團所看到的,卻是中華帝國底層百姓普遍存在的“驚人的貧困”。至於這些“盛世”之外,自然災害侵襲、戰亂頻仍,是中國大地上的常態,而百姓生活不免輾轉溝壑,備極慘狀。可以說,貧困,才是數千年來普通中國人生活的常態,而小康則是一個溫暖著中國人、卻始終無法實現的夢。

  揹負著中國人的千年之夢,中國共產黨毅然把實現小康落實為自己的政治責任。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這個目標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予全面小康新內涵。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消除貧困的偉大實驗,一部接續奮鬥的偉大史詩。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仍然艱鉅:從總量上看,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越往後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消滅深度貧困這個“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不是輕輕鬆鬆衝一衝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我們務必深刻認識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艱鉅性、重要性、緊迫性,採取更加集中的支援、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紮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奮鬥永無止境,這是我們走過的現代化之路給我們的啟示。

  與小康不同,現代化一開始並不是中國人主動的追求,而是被迫接受的飽含痛苦的概念。1840年,來自海上的英國炮艦轟開中國大門,中國人自此從夢中驚醒,逐漸認識到現代化的威力以及中國要邁入現代化國家行列的必然要求。然而從洋務運動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苦苦探索的現代化程序走了許多彎路,就連初級的工業化都未完成,還一再被外敵入侵打斷,付出了慘重代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程序驟然加速。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現代工業體系初步建立。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前期,我國形成並提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從而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在全面實行改革開放過程中,黨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容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大領域。步入21世紀,黨的十七大與時俱進,將構建和諧社會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把民生等社會建設問題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至此,我們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豐富、立體了。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曾於1917年到1919年寫出《建國方略》一書,構想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但他的現代化之夢破碎于軍閥混戰的殘酷現實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今天的中國終於有望踏入現代化強國的行列。“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產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國防更堅強。”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自豪地描繪出一幅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美景。顯然,這是一份足以告慰先人的現代化答卷,也是一份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鬥下才能完成的答卷。

  奮鬥永無止境,這是我們走過的社會主義之路給我們的啟示。

  無論是小康還是現代化,離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都是無法實現的,這是一條被歷史證明了的鐵律。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告誡,“很多人只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今,我們能夠比任何時候都接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這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接續奮鬥的結果。

  中國夢連線著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年曆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充滿艱險的創新之路。從16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在英國萌芽,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直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四百年過去了,中國在世界社會主義史上並無建樹。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更多的是學習、傳播世界社會主義理念,在實踐中還經歷了一個教條主義、機械照搬的過程,仍然談不上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作多大貢獻。

  直到毛澤東同志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人才開始在世界社會主義潮流中嶄露頭角。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始建構並形成初步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鉅變至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砥礪奮進、大放異彩的時期。可以說,這一時期世界範圍內的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其主要成果集中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涵蓋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構成了一個科學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也是我們黨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貢獻。如今,中國共產黨人可以自豪地宣稱,中國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不斷探索、獨立思考、勇敢堅持的結果。

  十九大即將召開,夢想就在前方。對奮鬥者來說,夢想不是終點,而是一段新的偉大征程的開始。在新的征程中,我們將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將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世界、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46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特稿:夢想照進現實,奮鬥永無止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