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山鄉“中藥王”勇闖致富路
霍山縣落兒嶺鎮古橋畈村一塊白朮種植田裡,一根根黑色的微噴管伸展到每個地塊,管道上的許多小孔冒出了小噴泉,原本乾燥的土壤逐漸變得溼潤鬆軟。
“山區種植藥材,土壤肥力要好,對灌溉要求也高。像這種山間小地塊,大水漫灌澆不透,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只能採取這樣的微噴管灌溉方式,只要支臺小水泵,挖個沼水池,這兩三畝地的灌溉和施肥就不用愁了。”34歲的陳鄭說。
陳鄭就是本村人,2009年開始回鄉種植石斛,2012年又瞄準了中藥材種植。“這裡都是我流轉來的田地,這邊5畝地種的是白朮,那邊種的是4畝白芨和5畝黃精,家裡還有1畝大棚石斛、幾畝半夏和七葉一枝花。”說起自家的“寶貝”,陳鄭臉上滿是自豪。
霍山地理環境適合多種中草藥種植。“像我們落兒嶺這裡,土地分散,地塊小,傳統的水稻種植需要投入大量人工,收成卻不夠種子、化肥和農藥錢,只有想別的法子搞特色種植。”陳鄭介紹說,“一畝中草藥種苗投入1000元左右,加上人工成本500元,每畝收益在七千元左右,在我們山區種植中藥材還是很有前景的。”
中藥材種植講究精耕細作,“中藥材都是要入口的,可不能馬虎,施肥也只能施農家肥。”多年的摸索,陳鄭儼然成了中藥材種植方面的“土專家”。選地要考慮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砷、汞、鉛、銅的含量不能超標,不能選擇鹽鹼、低窪、易澇的地塊。為了改善土壤,陳鄭這幾年適墒翻耕,整平耙細,多施腐熟農家肥,沒少下功夫。
幾年的摸爬滾打,陳鄭積累了不少中藥材種植的寶貴經驗。2010年,他流轉了村裡的10畝土地種植中藥材。2018年,他又按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了10戶農戶20多畝土地,種植的白朮、白芨、半夏等中藥材銷售一空,獲利20餘萬元,成了當地有名的“小藥王”,陳鄭終於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2017年,陳鄭以致富帶頭人的身份當選為村裡的文書。在他的帶動下,古橋畈村有8戶村民3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我想先幫鄉親們蹚蹚路子,等我種好了,再手把手地教別人,如果跟在我後面種的人多了,我們古橋畈村就能形成中藥材種植產業化,也讓鄉親們多一條脫貧致富的好門路。”陳鄭說。(陳波∕文 潘先波∕圖)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安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