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文化,“臺灣最美風景是人”已成記憶
前幾天,臺灣島內鼓吹“臺獨”的某綠色媒體,發了一條被稱為“哭暈地理老師”的大陸新聞:“三峽大壩洩洪淹掉鳳凰古城、黃河水殺到錢塘江口”。此文一出,島內有識之士指出“不是傻就是壞”。
島內綠媒一直以攻擊汙衊大陸為能事,只要聳人聽聞能吸引眼球,基本的常識都可以不顧不要,所以刊出這樣的新聞就一點也不奇怪。也許,他們知道這個地理錯誤,但只要堅持攻擊大陸這個“政治正確”就行。還有,他們可能還真不知道這個地理概念是錯的。
自李登輝時代開始,臺灣島內進行多次教科書的改造,從開始偷樑換柱地用“臺灣史”代替中國史,到現在徹底把中國史歸入東亞史,使中國史成了臺灣的“他國史”。蔡英文終於集李登輝、陳水扁之大成,走完了“歷史臺獨”的最後一里路。
沒有了“長江、黃河、長城”教科書教出來的孩子,當然不會有中國認同,也不會知道長江黃河的壯美。現在,這些從小學習“臺獨”教科書的孩子,有的已經進入大學,有的已經走上社會。這幾年,民進黨當局在島內掀起“反中抗中”浪潮,教改後成長起來的青年正是他們的社會基礎。這些人從小被灌輸“反中”理念,基本沒有來過大陸,許多人更不願意瞭解大陸。只要堅持“反中抗中”,以他們對大陸的有限瞭解,鬧點牛頭不對馬嘴的笑話也沒人會責怪他們。
為了“臺獨”這個歷史“大業”,民進黨對臺灣青年“洗腦”還不夠,現在還正把臺灣變成“侏儒”。新近出版的教科書竟然稱日本是臺灣的“母國”。這種連日本人都感到錯愕的說法,其實在民進黨嘴裡說出來是很流暢的。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就稱“日本是‘大哥哥’,臺灣是‘小弟弟’”。前立法機關負責人蘇嘉全也肉麻地說“臺日是夫妻”,民進黨當局“駐日代表”謝長廷不但不為臺灣爭權益反而處處維護日本利益,被臺灣民眾稱為“助日代表”。這種教科書和當權者教出的孩子,還能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大家庭嗎?
民進黨之所以要培養這些政治“侏儒”,是“臺獨”政治決定的。民進黨“臺獨”搞了幾十年,各個時代的“臺獨”形態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文化脫中”。只有“文化脫中”,才能構建起新的“國族認同”。教科書的“去中國化”是“文化脫中”的直接抓手。從臺灣社會的政治現實看,“去中國化”正在改變臺灣社會特別是臺灣青年人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在快速“綠化”。
然而,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並不滿足於用教科書來逐步“綠化”青年人,而是要直接插手校園,更快更方便地催生出更多的“綠色”青年。前段時間,臺灣師範大學徵集新的校歌。唱了幾十年的校歌為什麼要改呢?原來老校歌裡有“重歸祖國”四個字,這當然政治不正確。島內最有名的臺灣大學學生會向校務會議提案,要求成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調查處理校園內所謂“具威權意象”及“不義遺址”,目標就是臺大校園內的“傅鍾”。“傅鍾”是為紀念原校長傅斯年而立,已是臺大的校鍾,只是他與國民黨相連,有“中國文化”意象,成了必欲除之後快的形象工程。這個提議雖未透過,但民進黨當局的“黨產會”負責人楊翠已發出聲援之聲,“傅鍾”還能挺立多久令人懷疑。民進黨當局把手伸進校園,就是要把學校變成培養“天然獨”的基地。
民進黨經過幾代人的操弄,特別是蔡英文當局利用全面執政的優勢,“去中國化”正在步步推進。只是,這種為“臺獨”服務的“去中國化”會給臺灣造成無窮的災難。沒有中國文化,“臺灣最美風景是人”已成為記憶。民進黨當局推動的“反中抗中”路線已使島內政治進一步民粹化。“投日靠美”的“臺獨”戰略,更讓島內意識形態進一步自我殖民化。
只是,當民進黨當局進一步控制學校,培養出更多的“綠色”青年,甚至將臺灣社會基本“綠化”,讓和平統一遙不可及的時候,臺灣最後可能只會剩下一抹“殘綠”。
來源: 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