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條件不好,父母也別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不然一輩子成為窮人
閒來無事看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一個讀了一點書的農村父親,費盡心血供兒子讀書。記錄中的父親是傳統的中國父親形象,為了讓兒子能夠上大學讀書,不惜把家裡所有都值錢的東西拿去賣掉,而且還去做苦工。另一方面他根深蒂固的窮人教育思維,持續性地向兒子灌輸家裡有多窮,兒子上大學花了多少錢,家裡為了供兒子上大學有多不容易等想法,當兒子表示想要放棄讀書時,父親又變得大義凜然,說自己不管如何犧牲,如何艱難,也要讓兒子讀書。這看似父愛的偉大下面,其實包裹了這位父親,滿足自己兒子考上大學後內心的虛榮感,再加上兒子以後能找到好工作的私心。
很多人都說,這部紀錄片是在告訴我們,窮人是如何透過教育,把下一代變得越來越貧困的。就像這位紀錄片中得兒子一樣,性格內斂加原生家庭灌輸的自卑,再加上眼界不寬,註定了還是窮人。
看完這個紀錄片,感觸頗深。很多人都說如今階層固化了,寒門再難出貴子。但之所以階層固化,很多時候都是父母把往上跨越的路堵死了,父母由於自己成長的話環境造成的侷限和落後思想,毀掉了孩子,孩子以後想要跳出原生家庭的思路真得很困難。所以,家庭條件不好,父母也別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不然一輩子成為窮人。
父母一直向子女“哭窮”的觀念和教育,是最毀孩子的教育
一個家庭不怕窮,就怕父母思想上的貧窮,日子很艱難,還總是持續不斷的向孩子哭窮,說咱們家條件那麼不好,父母為了你傾家蕩產,你可要懂事等。窮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傾家蕩產正義凜然的“無私”,下,他的心靈早已經自閉自卑怯懦了,放不開手腳,什麼都不去爭取,認命,認為自己怎麼也走不出他家那塊地方,心靈被禁錮了。而且一想到父母傾其所有的付出,都會令他有罪惡感,畏手畏腳,而父母所謂的“無私”又何嘗不具有目的性? 對孩子有目的的期待。這種期待,都會成為孩子思想上的大山,如同千斤重頂,壓得喘不過氣來。
有一個朋友說:“我們家以前真的很窮,以前我也問媽媽我們是不是比別人家窮啊,媽媽說我們不是窮只是暫時的貧困而已,只要我們好好成長,爸媽好好賺錢我們會好起來的,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真正的窮是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才叫真窮。回想起來我父母真的好有骨氣,雖然他們也是農民,他們吃了別人吃不了的苦,就為供我們姐弟讀大學,爸媽也總跟我們說供你們讀書不是為了你們賺多少錢是為了你們長大了能跟上社會的程序,社會要進步沒文化素質低是會被淘汰掉的,媽媽還說盡量多賺錢能用錢解決的事就用錢解決,很幸運遇到這樣的父母。”
所以父母的眼界真的會影響孩子,為人父母應該明白,父母之愛本來就是一個放手的過程,知道和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放手讓孩子去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的改變固有模式,也會漸漸學會很多東西。不要讓孩子侷限在一個狹隘的小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窮人窮的不僅僅是物質,更是思想。與經濟條件好的父母對孩子沒有期待的付出,喜悅平和的家庭氛圍相比較,窮人給予孩子的不僅僅物質上貧窮的繼承,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更加根深蒂固。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本身都會令孩子絕望的窒息。沒有自由的靈魂,何來發揮和創造,何來生命的喜悅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