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伶 葉濤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7月8日上午9時,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防汛等級提升至Ⅱ級應急響應,當地14名95後大學生組成的志願團隊奔向防汛一線。面對突如其來的汛情,“只希望可以為家鄉出一份力”,湖北仙桃職業學院大一學生姚佳說道。
由於入汛後遭遇多輪強降雨襲擊,7月6日以來,位於赤龍湖畔的蘄州鎮沙徑村汛情告急。志願團隊隊長、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三學生薑文記得,“一度,洪水已經漫過了村子裡地勢低窪處房屋的屋頂”。
圖為蘄春縣沙徑村重災地區 。(受訪者供圖)
洪水來得突然,蘄州鎮第三小學被緊急徵用為沙徑村、上河口村等地160餘名村民的轉移安置點。8日當天,從防汛等級提升到確定轉移村民,留給安置點建設的準備時間短、任務重,一些村民抵達安置點後,床位還未來得及放置妥當。
“起初,少數村民會和我們鬧情緒”,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大二學生盧騫提到,“有的留守婆婆擔心養的家禽無人照看,吵鬧著要回去”。
儘管心裡不是滋味,但盧騫對村民們的態度和想法表示理解,“畢竟是突發的天災,我們更應該照顧這些受災村民的情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點點安撫大家。”
蘄州鎮第三小學安置點內,姜文接到的第一個工作任務是搬運摺疊床等生活必需品、佈置臨時徵用的20間教室。“別看床不大,搬起來還是挺要力氣的。”姜文憨笑著說,“每張床需要兩個壯小夥兒才能扛得動。”
圖為在蘄州鎮第三小學安置點,姜文等大學生志願者搬運防汛物資。
為了讓轉移群眾能儘快安定下來,姜文帶領隊員們從當天下午2點一直忙到了晚上9點多,期間連水都沒顧得上喝。“鄉親們受了災,心裡肯定不好受。我們用最快的時間把生活必需品安放到位,把這裡佈置得更乾淨整潔一點,考慮得更周到一點,就會讓他們心裡稍微溫暖一些。”
此次轉移的村民中,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有的老人腿腳不便,有的老人希望和家人住在一起,這些都成了志願團隊工作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一位90多歲的婆婆患有慢性病,志願團隊便將她的住宿房間安排在辦公室附近,方便第一時間照看婆婆。
平時一得空,隊員們就找大家談心,將汛情、雨情、工作情況第一時間告知大家。在這裡,村民們吃住有保障、相互鼓勵。盧騫發現,“(村民們)最初的焦躁少了許多,一起待久了,彼此間更多了份親近感”。
圖為姜文(左)與村民核對相關資訊。
為了保證安置點內近50名孩子的學習,團隊在辦公區開闢了兒童服務中心,同時設定了兩間學習教室。孩子們年齡不一,團隊便依據成員特長,為低年級的孩子安排音樂、繪畫、手工等課程,為高年級的孩子提供暑期作業輔導等服務。
小學教育專業的姚佳負責低年級孩子每週六下午的音樂課。姚佳發現,這群娃娃年紀不大,大都喜歡節奏感強的流行音樂。當聽到有孩子說喜歡音樂課時,姚佳“會格外開心”。
至今,這支大學生團隊已在安置點連續工作了20余天。隨著上河口村等地汛情的緩解,部分村民陸續離開安置點、迴歸家園。“洪水面前,大家團結互助,困難可以慢慢解決。”武昌理工學院大三學生鄭浩感慨。
而每天在一起工作,這群大學生們彼此也結下了友誼。
隊長姜文每天第一個到崗、最後一個離崗。每天志願服務工作結束,還要繼續在辦公室核實更新安置點群眾資訊。“遇到重活兒、累活兒,隊長也總是衝在最前面。”提及姜文,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大三學生王海清說。
最近,姜文被抽調至蘄州鎮防汛指揮部,加入到巡堤守堤護堤工作中,“作為土生土長的蘄州‘新一代’,洪水來了,我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是責任也是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