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要好好培養TA的技能?
之前我寫了如何努力說服孩子學鋼琴的過程,有網友留言說,幹嘛非讓他幹他不喜歡的事啊,鋼琴又不是人生必須品,人生苦短,童年更短。
這話聽起來多麼像我多少年前沒孩子時候的想法。當我還始終以子女的立場來思考問題的時候,我確實只希望擁有單純的快樂——於是,跟這位網友一樣,我希望天下父母都不要逼迫孩子去學什麼亂七八糟的技藝。
可當我知道懷上孩子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啟了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思考究竟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要好好培養他的各種技能?
也許是出於做父母的本能,所有關於孩子的思考,最終只鎖定到一個核心問題:我能給孩子留下什麼?
我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是錢嗎?是房子嗎?還是那些非物質的東西,比如健康?比如本領?比如品質?
沒有一段親密關係是以分離為目的去經營的,可親子關係卻是如此。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過上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所以,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對於這個核心問題的思考,正是父母行動的出發點。
當你覺得給孩子留下房產和金錢是最好的,那你可能會努力賺錢,為孩子留下房產和金錢;當你覺得孩子快樂最重要,那你可能不會強求他做些什麼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賢林則徐,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這段話,清晰地說明了留錢沒什麼好,如果子孫出息,沒錢給他,他自然可以自己掙,那沒必要留錢給他;如果子孫不出息,那留錢給他,反而更使他墮落不堪,富別說三代,一代可能就垮了。
除非從小教孩子好的金錢觀人生觀,讓孩子既善良正直,又懂得理財,還有自己的除財富以外的人生追求,那麼,我覺得給孩子留財就是可取的,是錦上添花的。
不過,給孩子留不留財富這件事,尚且太遙遠。如我們父母輩,也許還會在孩子讀書的時候為其籌謀將來結婚成家的房產,但我們這一輩,自住的房子都還在苦苦掙扎中,將來的婚資什麼的根本不是現下能考慮的。
那麼,也就只能在非物質方面,還能糾結一下,該選擇什麼給孩子留下。
越是經歷過社會弔打的成年人,越是會覺得,除了運氣之外,一個人過得好不好跟他的能力成正比。
能力這種事,不是一天兩天能練成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突飛猛進的,它需要漫長歲月的持續磨鍊,從量變到質變。
所以,自然而然地,唯有讓孩子從小練起了。
一方面,孩童時期的大腦發育更活躍,神經元更旺盛,他們的接受能力更高,到青春期,人體大腦的神經網路慢慢會縮減到成人的水平。另一方面,孩子越小的時候越有空,去學一些看起來跟生存能力弱相關的能力,比如藝術能力等等。
但一說要學技能,有人就立刻反應剝奪了孩子的快樂。那我們就來說說快樂,有人覺得無憂無慮到處玩耍的童年才是快樂的,被父母逼著學這學那的孩子最苦逼。
對這種想法,我有兩個疑問:首先,不學東西只散養、隨心所欲的孩子真的快樂嗎?其次,努力學習各種技能的孩子就一定不快樂嗎?
1、不學東西、隨心所欲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我小時候確實沒怎麼學東西,放假了除了做假期作業就再也沒學過什麼東西,現在會一點的畫畫,那都是學校學期中的興趣小組稍微學了點,再加自己在家畫畫出來的。初中時,有機會碰了音樂教室裡的鋼琴,頓時喜歡得不得了,但從沒想過,這個還能請老師教我彈。
但從沒學過什麼東西的我不快樂嗎?那肯定不是,我確實很快樂。一放寒暑假,我就跟著親戚家的那幫男孩子們,到處去野。冬天在田野裡燒枯草、打雪仗;夏天在樹林裡抓知了、去田裡抓青蛙、去河裡游泳……
沒有大人的陪伴,我們在大自然中揮灑著快樂的童年。
但別忘了,我的這個快樂,不是因為不學東西,而是因為有小夥伴、有各種新奇的東西可以玩。
而現在呢?我的孩子住在小城市的市裡,偶爾到同學家玩,也不過是關起門來換一個方盒子待。回老家雖說半小時路程也很近,可老家沒有任何玩伴可以陪他田裡到處野。
除了商場、遊樂場,電視、遊戲,他們還能做些什麼呢?大自然很好,公園很棒,可身為父母,能做到每週帶孩子去爬爬山、逛逛公園嗎?而現在,又有哪個心大的父母會同意孩子在這麼大的時候就跟著同學獨自去很遠的公園爬山、玩水呢?
所以,現在我們這種環境下的孩子,不學東西、隨心所欲,已經給不了他快樂了。
就像這個學期剛考完試之後完全沒有課的那一週,是我孩子過得最無聊的一週,即便讓他看電視,他也無聊到崩潰,一天給我打無數次電話,發無數條微信,告訴我他太無聊了。反而開始學東西之後,他有了精氣神,積極地給自己做好計劃,排好日程,很少再對我抱怨無聊。
2、努力學習各種技能的孩子就一定不快樂嗎?
這一點是最容易造成人們認知誤區的觀念。人們總覺得要學一樣東西就得付出辛苦的代價,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現在有點懷疑,這是不是有些智者為了防止別人學太多給自己平添競爭壓力才這麼說的?
實際上,學習在某些時候是苦的,但當你真的投入進去的時候,會進入“心流”的狀態,這種忘我的狀態,是種非常高階的快樂,它會產生一種獲得和充足的混合感受。
這也是那些在學術上有著較高成就的人常常體會到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令人上癮的,體會越多,就會越喜歡這樣。
所以,如何引導孩子進入心流,體會到這種高階的快樂,才是父母需要努力做的功課。逼迫孩子固然會令他抗拒,孩子的不快樂,並不一定是學習本身,更有可能是別的因素,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分析這些因素,去一一化解。
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優於別的孩子的表現,他們會更加願意去學習去最佳化。因此,對家長來說,最難的階段,其實就是帶孩子踏入那個領域的過程,一旦他進去、入了門,比別的小朋友優秀,他會有更多的動力持續下去。
最後,再說一點,喜歡這個事兒,其實是很難捉摸的,說到底有些成年人都搞不清自己喜歡什麼。所以,孩子的不喜歡也未必是真的不喜歡,很多時候主要看家長的處理方式。
真正的熱愛,其實無非就是反覆進入心流狀態之後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心癮罷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想方設法儘自己所能培養孩子的能力,才是最應該留給孩子的東西。這才是誰都拿不走的,屬於他自己的立世之本。
而能力是多維的,獨立自主、做事有條不紊是個能力;自律守時、熱愛學習是個能力;對大自然及周邊事物保持敏感度是個能力;能寫會畫、能彈會唱是個能力……
儘自己所能引導孩子養成多維能力,便是我希望留給孩子的,人生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