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從一個謊言開始。
從小移民美國的女孩碧利回到中國長春,表面上為參加表弟婚禮,但其實是為見罹患肺癌祖母最後一面。
這是得知祖母肺癌發展到第4期,剩下3個月的時間這個噩耗,一家人商量後的統一口徑
——叔叔嬸嬸一家以給兒子舉辦婚禮的名義從日本回國,碧利一家則順理成章以參加婚禮的名義從美國回國。這個分散了25年家,迎來了首次團聚。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無所知的祖母,對難得的家庭大團聚表現得歡天喜地,她甚至要親自籌備喜宴,但其實是她的告別宴。
這,就是電影《別告訴她》講述的故事,改編自華裔導演王子逸的親身經歷。
《別告訴她》評論呈現兩極分化,但絲毫沒有影響其票房成績。
此片甚至超過了同期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重新整理了去年的北美平均單場票房紀錄,意外地成為了年度電影票房界的一匹黑馬。同時,這部電影還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選提名,主演奧卡菲娜更是憑藉此片,獲得音樂V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她也是首獲此獎的華裔演員。
這部影片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魔力,竟然能獲得如此佳績?
細究之下,你會發現,《別告訴她》敘事風格並不反常規,場景中國化,中西衝突真實,這就導致了居住在國外的觀眾感受到了熟悉的家國氣息,而中國影迷則認為中國描摹偏符號化、景觀化,且片中的價值觀融入過於生硬。
但是,我還是認為,鏡頭中關於細節、中國元素的捕捉真摯感人,且影片對“死亡教育”的反思,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中國式謊言」的背後,更是折射出“死亡教育”的缺失,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死亡的恐懼中渴望愛與溫暖的內心,這些都是本片的魔力所在和獨到之處。
一、為什麼“別告訴她”?「中國式謊言」背後的3層原因
“別告訴她。”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家庭都會選擇這麼做。但是,如果某個家庭的老人被診斷出患絕症,家人一致選擇以善意謊言來隱隱的現象,肯定不少見。
從影片中為了說服碧利的情節,我們看到了關於中國人對「死亡」態度的推斷,這些推斷,正是「中國式謊言」背後,潛藏著的主要3層原因。
1.中國人傳統的「避諱」心理。
從古到今,中國人都認為「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中國家庭裡,不管是祖輩還是父輩,都避免談論死亡,每次當孩子無間說出這個詞,或問起與之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是被粗暴地打斷,被簡單地阻止,且大人們不會孩子告知什麼原因。
被孩子的提問逼急了,大人會說 “不吉利”、“喪氣”。
事實上,生老病死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經歷。但中國人為什麼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這個話題呢?
主要還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想到一個好辦法,可以完美地處理「死亡」這個問題。從正統宗教到民間都沒有。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
作為普通大眾,我們難懂這句話中的深意,這句話就如同宗教上說的「死亡」一樣,太過高深莫測,我們無法探知其意,而一般來說,神秘的、未知的事物都是最可怕的。
因此,使得生與死顯得更加神秘,更加不能說、不可說、不想說。
2. 「中國式大家長」作風。
在《別告訴她》中,面對家人隱瞞祖母這件事,碧利無法理解,因為在美國這麼做等於觸犯法律,所以她問了又問:“時間不多了,而不是更應該告訴她嗎?”、“如果奶奶有工作要做嗎?如果她想說再見?“
她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獲知自身真實狀態。
但是,醫生告訴她,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前,他的家人也這麼做。
阿姨反問她,“為什麼要告訴她呢?說再見太痛苦了。”
叔叔語重心長地說,“你要告訴奶奶,因為你不想承擔責任。你告訴她,你是鬆了一口氣。你沒有告訴她,是對她的愛,對她的負責任,對她的報答。”叔叔這一番話,讓碧利感動,似有所悟,她開始配合這個謊言。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庭也是這麼做的
——人人都不想死,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親人永遠在身邊,「死亡」相當於再無回應,沒有回應等同於絕望。所以在中國家庭中,如果子孫有孝心,就會一起隱瞞真相,隱藏恐懼,共享悲傷,一起幫老人分散和承受來自「死亡」的恐懼。
這個解釋比較無私,但也有弊。細細想來,這明明就是「中國式大家長」作風,家庭中有權威的人來替他人做出決定,理由是:“我在幫你”、這是“為你好”。
其實,告知真相,由祖母決定自己人生的最後時刻怎麼度過,也未必就是不孝順,對老人也更加尊重。
就像電影《滾蛋吧!腫瘤君》裡的女主角熊頓,正因為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她才會在有限有生命時間裡,去完成自己的願望,最後才走完了別人一生都無法走出的領悟。
3. 認為老人身心太脆弱。
中國人不知道從何時起,擁有了一個經驗——如果你告訴一個老人,TA身患癌症的事實,TA大概很快就會死去。這個推理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人們認為老人身心脆弱的固執觀點。
在電影中,碧利的媽媽也是這麼警告女兒的。她說,比起死亡,恐懼更可怕,她認為老祖母根本就無法承受來自死亡的恐懼,並列舉了身邊的某個老人,因被宣佈為癌症晚期,很快去世作為事例,說明不理解的碧利。
所以, 作為家人,如果告知真相,就是傷害
所以,如果不隱瞞事實真相,就是沒有孝心。
所以,別告訴她!
《別告訴她》中的家人,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層面的原因,決定不讓祖母知道這個壞訊息,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場虛假的回國結婚典禮,以此為藉口,讓居住在別國的家人們,好一起去見祖母最後一面。
二、到底該不該“告訴她”?「中國式謊言」背後潛藏著3種危害
對
「中國式謊言」
,曾有人追問導演王子逸,“你覺得這種謊言的做法對嗎?”
王子逸很矛盾:“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我確實知道的是,這個謊言讓我和祖母在中國度過了三個月時光。它讓我擁有了和家人的所有這些平常不會有的經歷。但從道德層面上說,我還是很矛盾。”
片中的華裔女演員奧卡菲娜,第一反應覺得隱瞞病情是錯誤的做法。但經過拍攝此片,她表示出了理解:“這都是因為愛”。
但是,理解並不代表正確,愛一個人,首先是尊重,而不是替TA作決定。
在《別告訴她》中,碧莉選擇了不冒犯中國傳統。甚至在和祖母告別時,她說出了這樣的謊言:“我很快回來看你”。這部電影從始至終充滿溫情,
但不得不承認,片中對家庭關係,相親相愛的傷害,尤其是對死亡教育的缺失,都只是點到即止,沒有深入追究。
其實,在「中國式謊言」的背後,潛藏著的3種危害:
1. 「中國式謊言」,會造成孩子對死亡的深度恐懼。
《名偵探柯南》裡有一句話特別有道理:畏懼死亡比死亡更可怕!
「關於死亡」,父母越不願意與孩子談論,越諱莫如深,孩子越好奇,最後感受到的恐懼感越深。甚至,會變成孩子一生無法突破的困境。
由於「中國式謊言」,是害怕對方承受不住,以保護為目的而說出的善意謊言,它既不會真正教會孩子正確認識死亡,
僅僅就是避而不談,結果又往往只是“掩耳盜鈴”。
謊言也許一度讓對方覺得自己讓死亡很遠,暫時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但一旦對方明白真相,就會感覺那才是世上最恐怖的存在。
中國古代“諱疾忌醫”的故事就是明顯的「中國式謊言」,因為害怕得病,所以乾脆不就醫。但醫與不醫,病就在那裡,不會改變,反而延誤病情。
同理,死亡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會經歷,不管你避與不避,它都存在。
正如日本紀錄片《人生的果實》中說的那樣:“現在人們越來越害怕討論生命終結,電視中也慢慢地不再出現了,人們厭惡,但它終會到來。”
許多事,本來沒那麼可怕,卻因為未知,產生巨大的恐懼。死亡終會發生,與其逃避,不如積極面對。
2.孩子將會以“為你好”為名義,延續
「
中國式大家長
」
的做法
在《別告訴她》中,每個大人都複製著「中國式大家長」的做法。
祖母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大家長」,她是家中不可動搖的權威人物,同時也是家中矛盾的調和者,
她外表看起來極溫和,實則控制慾極強。
比如她在籌備喜宴的過程中,為“假婚宴”菜譜本上是用龍蝦,還是螃蟹而計較。
子女們已經長大,成家立業,移民他國,家人們一致選擇隱瞞祖母事實,把祖母放在一個被動的、被保護者的角色,就像母親保護小時候的自己,這正是延續和複製「中國式大家長」的做法。
反觀現實中國家庭, “別告訴她”無處不在,簡直是生活中的常態。
由於擔心,乾脆把對方矇在鼓裡,把對方放在一個被動的、被呵護的區域裡。報喜不報憂,大家心照不宣。
這種「中國式大家長」的做法,看起來是“為你好”,實充滿了控制慾,是令人感覺窒息的相處模式,其危害不可小視,比如會出現“直升機式父母”,令很多人感到了沉重和道德捆綁。
3. 「中國式謊言」,導致孩子不珍惜時間,甚至虛度餘生。
「中國式謊言」本是為了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卻讓孩子沒有了正面接觸死亡的機會,平時大人們也不會跟孩子嚴肅地談論這個話題,所以很多人長到成人以後,都對死亡一無所知。
比如現在的很多孩子,就意識不到時間和生命的珍貴,他們不明白生命有限,明日未知。
因為無知,所以行事魯莽。所以做出不愛惜生命的事件。
比如輕生、打架鬥毆等等,因為他們覺得生命無常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同時,不懂生死的孩子,總以為有大把的日子可以用來揮霍,所以他們渾渾噩噩過日子,蹉跎歲月而不覺。
許多孩子都快30歲了,依然生活在象牙塔裡,青春已經過去,他們意識不到生命有限,不懂趁年輕追逐夢想,所以空度餘生。
就如《別告訴她》的
祖母,她終究是遺憾的,因為她毫不知情,她以為生活會照舊,她以為來日方長……
三、用開放的、誠實的態度,破解中國式謊言和「死亡教育」的缺失
一部電影的意義,在於給人啟示和反思。
在《別告訴她》中,女主角碧莉呈現出來的那樣糾結和矛盾:
她對中國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疑惑“美女”與“拔罐”的意思?她從小隨父母在國外,因而沒有見爺爺最後一面,如今祖母也即將離世,帶著她已經失去的童年回憶和羈絆。
面對中國式善意的謊言與內心的遺憾,還有西方文化,她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尊重中國家庭的傳統文化。
這大概也是導演心底的反思:
「中國式謊言」到底好不好?對於缺失的「死亡教育」,這其中的裂隙,到底應該怎麼填補呢?兩者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呢?
1.面對死亡,開放的、誠實的態度,讓人更珍惜時光。
有研究顯示,開放的、誠實地討論死亡,遠比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或者驟然得知真相要好得多。
尤其是對資訊發達的現代來說,既然早晚都要面臨,何必隱瞞真相?
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別告訴她》中的祖母那樣,直到離世都被隱瞞得很好。
對於老人們來說,得知即將面臨死亡,會更加珍惜生命:
一是會對周圍的人或事更寬容;二是遇到困難時,會及時地調整好心態。不會因小事生氣傷害身體;三是儘量不留遺憾地過完寶貴的時光。
對孩子來說,相比中國式善意的謊言,一旦知道家裡的老人即將離世,他們會更珍惜眼前的時光,早盡孝道。
對年齡幼小的孩子們來說,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係,孩子會更加懂得尊重生命。
2. 正確的死亡教育,能讓人更積極地生活。
喬布斯坦言,他的人生是“向死而生”的一生。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他甚至還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明。”
在《奇葩說》第五季半決賽上,邱晨也坦言自己曾被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加淋巴結轉移,這讓她不得不面對死亡,她說:“只有面對它……願意談論它……我們才能對抗它。”
由此可見,唯有面對死亡,才能令我們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從而更加積極地生活。
3. 最好能在合適的時間探討。
作為父母,當有一天,我的孩子問:“我會死嗎?”,
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是孩子對死亡和生命的關係產生了好奇心,此時此刻,正是最好的探討時間。
我不認為自己會如《別告訴她》裡的家人一樣,選擇善意的謊言,然後避而不談,我會試著與TA討論死亡,告訴TA,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好好生活就不會留有遺憾。當然,我還會用TA聽得懂的方式,告訴TA父母終總有一天也會離世,
而正因為註定要分別,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彼此相愛地在一起。
同時,若在生活中有植物、寵物、親人朋友離世,父母應該學會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講給TA聽,並給TA安慰。
作為孩子,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在即將離世時,問我:“我的病怎麼樣”這個時候,應該是父母有所感應之時,坦言相告是最好的時機。
因為真正的孝心,不僅僅只是讓一切如常,更應該是尊重,是平等溝通,是要讓父母最後的時光儘量不留下遺憾。
結束語:
總之,《別告訴她》讓我們在「中國式謊言」的背後,看到了死亡教育的嚴重缺失,給了我們深刻的反思
——沒有對生命和死亡的正確理解,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這種的未知恐懼時,就會因為沒有好出口而更加恐懼,加討論的禁忌,使我們從小就得不到合理的引導,結果,導致幾乎大多數中國家庭視若「死亡」為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而破解中國式謊言和「死亡教育」的缺失,關鍵是開放的、誠實的態度
,當我們願意談論死亡時,才能夠明白活著的可貴,從而不再貪圖享樂,懶散度日,而是懂得利用有限的時日,積極實踐自己的美妙人生。
我是
@小曉樣兒
,育兒問題達人,健康領域創作者,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