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點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西藏阿里改則縣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

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

提起西藏阿里,許多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是,壯美的神山聖湖、聞名於世的古格遺址、威猛的野犛牛、靈動的藏羚羊。但真正走近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大地,會發現美景背後是高寒缺氧等嚴酷的生存現實。

由於自然氣候惡劣和生產方式落後等諸多原因,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千百年來,絕大多數牧民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放牧、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生活。然而,總有人不甘寂寞,改則縣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讓搶古村的人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尼瑪頓珠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役的第一線。5年來,他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帶領全體村民大膽改革創新,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成立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動粗放落後的牧業生產向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經營發展,點燃了高原牧區改革的一把火。

點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尼瑪頓珠(中)正與牧民交談。 曹枝清攝/光明圖片

  黨的好政策,敲開了牧民群眾致富的大門

初秋9月,牧草披金。當記者在搶古村見到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時,他剛剛參加完在拉薩召開的西藏自治區成立55週年座談會歸來。尼瑪頓珠臉上帶著藏族牧民特有的質樸笑容,“搶古村從糌粑吃不飽,到家家建新房,戶戶有存款、餘糧,這正是西藏成立55週年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說到底,是黨的好政策,敲開了咱牧民群眾致富的大門。”

今年55歲的尼瑪頓珠,祖祖輩輩生活在搶古草原上。“記得小時候實行分配製,一家9口分得的糌粑根本不夠吃,母親把冬宰時風乾的一點牛羊肝肺磨成粉,和著糌粑一起吃。儘管難以下嚥,但能勉強填飽肚子。”

搶古村地處國道317沿線,藏北羌塘草原腹地。除了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的不利因素外,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差,全村73戶290人日復一日靠放牧維持生計。放牧—出售畜產品—換取糌粑等生活必需品—放牧,週而復始……如何才能打破這樣的迴圈,讓大傢伙手裡有些現錢?1998年被選為村幹部的尼瑪頓珠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援下,數十年來西藏發生了歷史性鉅變。特別是在以“兩個長期不變”政策為基石的農村產業政策下,西藏廣大農牧民群眾享受了比內地更加優惠的富民政策,極大地解放了農牧區生產力。“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不能再等靠要了,首先要轉變觀念、主動作為,不斷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尼瑪頓珠說。

瞅準城市建設的熱潮,2007年尼瑪頓珠帶著6名牧民成立了一支施工隊。2008年夏天,政府劃撥資金為改則縣牧民建設標準化羊圈,其他村都是請外地施工人員建設,而搶古村實現了自建。當年,搶古村的勞務收入達到15萬元,這是全村第一次有了牧業之外的村集體收入。接著,搶古村利用政府出臺的農牧民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分別在2012年、2013年投資開辦茶館、商店、洗沙場、農機修理廠……全村從過去依靠單一傳統牧業發展到現在多種產業並存,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些看似細微的轉變,卻讓商品觀念、市場意識在搶古村牧民心中紮下了根。

  牧民變股東,就像把草擰成了一股繩

“堅決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子。”這是201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尼瑪頓珠向組織和全體村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當時阿里地區決定在改則縣進行牧區改革試點,尼瑪頓珠主動申請將搶古村作為試點村。“那時我們村有49位貧困村民,貧困面約20%,牧民們強烈渴望早日擺脫貧困。另外,全村基層組織堅實有力,為改革試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尼瑪頓珠說。

尼瑪頓珠積極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在充分調研摸底的基礎上,搶古村將零散的專業合作組織整合為“搶古村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政府引導、群眾自願的原則下,全村85%的牧戶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草場流轉的方式參與合作運營,實行勞動力、草場管理、畜產品購銷等“六個統一”,建立起符合實際的牧業改革新模式。

改革試點的第三年,全村收入實現了翻番。2019年,合作社總收入達531.9萬元,實現利潤389.6萬元,入社社員人均分紅5萬多元。此前部分對改革心存疑慮的牧民,主動加入了合作社。

曾經的貧困戶洛桑感慨道:“改革前,我們兩口子依靠農村低保和政策性補助過日子,喝不起酥油茶,每年只有兩三隻過冬羊。2019年,我們一次性拿到了6萬多元的現金分紅,生活也更有盼頭。”

新的改革模式讓每個牧民成了股東,促進了牧戶與村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增強了村民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和市場意識,實現了由過去分散式、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轉變。

尼瑪頓珠說:“這就好比把草原上的草擰成了一股繩,變得更有力量了。”

  做大做強產業,讓群眾致富增收的步子邁得更快更穩

2019年9月,距離搶古村不遠處的草原上,一座現代化的牛羊肉冷凍庫拔地而起。

在尼瑪頓珠的爭取下,政府投資600多萬元在搶古村建起了冷鏈物流產業基地,冷庫最大庫容32噸,可一次性集中容納2370個綿羊單位牛羊製品,解決了牲畜四季出欄冷藏和物流等問題,促進了畜產品加快流通,提高了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

“過去,牧民都是在冬季集中宰殺牲口後各自運到城市售賣,現在牧民隨殺隨賣,等於是把市場建到了自己村頭。”尼瑪頓珠說,冷鏈物流基地建成後,輻射帶動了物瑪、麻米2個鄉6個村的牲畜出欄。

從生產、經營到銷售,搶古村牧業產業發展的路徑被一一打通。透過“基地+合作社+牧戶”模式,有效帶動了群眾穩定增收致富。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不含政策性補助),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摘帽。這是搶古村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

昔日一個貧窮落後的牧業小村,在短短几年裡換了新顏。

作為“牧改第一村”,尼瑪頓珠帶領村民大膽進行牧業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被複制推廣到全西藏的牧區。2018年,尼瑪頓珠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和“最美奮鬥者”稱號。

搶古村,藏語意為和諧村。面對未來,尼瑪頓珠說:“下一步,全村還將依託科技和畜牧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把牧業改革引向深入,創造更加富裕和諧的新生活。”

  短評

  苦熬,不如苦幹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經常可以聽見這麼一句話:“在這裡,躺著都是一種奉獻。”當然,這只是當地幹部對在極高海拔生活、工作面臨艱難和挑戰的一句戲言。

但在人均壽命只有70.6歲的世界屋脊,有人選擇了苦熬,也有人選擇了苦幹。兩種不同的態度,意味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苦幹,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無疑是選擇了後者。在自然生存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條件有限的藏北羌塘草原,他“不等、不靠”,敢闖敢幹,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大膽改革,以牧業產業化發展為基礎,創新“四個入股”“六個統一”的牧業生產經營模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打破了牧民沿襲千前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啟了高原牧區改革的新徵程。

對於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尼瑪頓珠,他的人生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腳踏實地的奮進精神。自從2015年搶古村組建“牧業集體經濟合作社”,在全縣率先實行牧區改革,尼瑪頓珠從徵求改革方案,到構建“基地+合作社+牧戶”產業化平臺,健全合作社管理辦法,再到制定社員工分制、分紅細則等,馬不停蹄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牧業改革的各個環節。村民形容他是“一頭永不知疲倦的野犛牛”。

“勤奮蹄的犛牛,才能吃到最肥美的牧草;擅揚鞭的牧人,才能喝上最甘甜的牛奶。”這是尼瑪頓珠最愛說的一句話。搶古村5年的牧業改革,尼瑪頓珠幾度寒暑的付出,不僅改變了家鄉面貌,更改變了當地牧民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

苦熬熬不出新生活,幸福的人生只能靠奮鬥。如果說,一個人的奮鬥和汗水,可以守得春暖花開,那麼億萬人的奮鬥和汗水,則可以澆灌出更加富饒的美麗中國,創造出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讓我們以尼瑪頓珠這些奮鬥者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涵養家國情懷、激揚奮鬥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堅定前行。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3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42 字。

轉載請註明: 點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