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降雨過後,步道微微潮溼,下沉式綠地裡有水在草叢中若隱若現,集雨池裡滿滿一池清水映著藍天白雲……這是位於石景山區的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裡“海綿花園”的場景。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這個從路面到屋面,從建築到綠地都基於“海綿城市”理念建成的產業園,經受住了剛剛過去的這場強降雨的考驗,並盡最大可能地吸水、蓄水、滲水、淨水。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在全市,共有3400多個這樣的海綿專案。它們像一塊塊散落在城市裡的“海綿”,用滲、蓄、滯、淨、用、排等方式,迅速幫雨水找“家”,避免內澇積水。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作為北京市綠色生態試點園區,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是一個開放式園區,目前已有部分地塊投入使用。位於園區中心面積3.6萬平方米的“海綿花園”更是一個共享式花園,住在附近的不少居民都愛帶著孩子來這兒散步休閒。在居民眼裡,吸引他們的是大面積綠地和高低起伏的景觀。在園區工作者眼裡,這裡是一塊天然的“海綿”。

走進“海綿花園”,滿眼都是綠色的草坪或植被,只有兩三條寬一米的鋪裝步道環繞其中。“在設計之初,我們就讓這個花園儘量減少硬化鋪裝,讓雨水最大範圍自然下滲。”園區綠色生態技術顧問、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程師趙梓君說,“步道用的也是透水磚和透水混凝土,提高雨水下滲率。”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整個花園是一個下沉式的設計,為的就是在降雨過程中,讓地表徑流都朝花園的最低點流去,透過植被和土壤的涵養,讓雨水慢慢下滲,營造人工溼地的同時涵養地下水源。趙梓君說,在建設花園的時候,特意原地造景,將挖出的土方堆成小山坡,看上去營造了高低起伏的景觀,實際上是幫助雨水聚集。

“海綿”功能在公園裡隨處可見。除了下沉式綠地集水、人行步道滲水,就連與步道相連的廊橋都具備滲透、集雨功能。廊橋的路面用透水磚鋪裝,但正下方藏了一個引流夾層,專門引導滲到透水磚下方的雨水,並接入附近的土體,為土壤補水,間接回補地下水。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在產業園的其他地塊,植草溝、蓄水池、屋頂綠化、透水磚等設施,讓園區的雨水有效收集利用。目前,園區的綠化灌溉用水大部分來自收集的雨水。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獲悉,透過現場調查,截至今年6月,全市建設海綿專案共計3400餘個。其中,綠化屋頂面積2.30平方公里,透水鋪裝面積15.09平方公里,下凹式綠地面積為35.43平方公里,雨水調蓄設施容積為152.04萬立方米。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目前,本市正在探索並建立“1+16+N”的海綿城市規劃體系,“1”即《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16”即16個區根據市級專項規劃制定的區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N”即包括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亦莊經濟開發區、大興國際機場、城市綠心、環球主題公園等重點片區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截至目前,各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通州、朝陽、門頭溝、昌平、石景山、東城六個區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已經完成批覆,其餘10個區均已進入報批流程。今年,本市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將實現降雨70%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35年將擴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95 字。

轉載請註明: 最強降雨後水都去哪裡了?原來被3400餘塊“海綿”吸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