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卓越計劃專案“川西偉晶岩型鋰礦科學鑽探”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行開鑽儀式。開鑽儀式透過影片連線與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甲基卡鑽探現場同步進行。
南京大學開鑽儀式現場
儀式由專案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主持。上午10點,專案負責人、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汝成教授釋出開鑽指令。本次鑽探任務由山東省第三地質勘察院鑽探隊負責完成,鑽探隊冒著冰雪嚴寒、風餐露宿,進駐現場,豎起井架。接到開鑽指令後,鑽機經短暫預熱於10點10分正式啟動鑽探,連線雙方響起了熱烈掌聲,鑽機拉響了轟鳴。甲基卡現場瑞雪紛飛,挺拔屹立的鑽機上懸掛著巨幅標語,奔赴現場參加編錄的南京大學李廣偉教授等與鑽探隊員們高舉著“南京大學”四個大字,雖然天氣寒冷、空氣稀薄,但鑽探現場洋溢著開鑽的喜慶和激情。
據悉, 鋰作為稀有金屬的一種,在戰略性關鍵金屬礦產資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當代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礦種之一。近年來,隨著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快速發展和不斷突破,鋰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被譽為“21世紀的能源金屬”。川西偉晶岩型超大型鋰礦是亞洲最大的鋰礦床,它的發現為我國建立超大型鋰礦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另悉,“川西偉晶岩型鋰礦科學鑽探”專案設計井深3000m, 全井定向取心,是深入地球內部的又一架顯微鏡,是揭示偉晶岩型鋰礦成礦規律的視窗,是貫徹鋰礦新能源戰略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科學和實際意義。科學鑽探工程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聚焦前沿、交叉融合,將圍繞松潘甘孜造山帶中大型-超大型鋰礦富集的構造背景,偉晶岩型鋰礦的構造成因,岩漿分異及鋰礦富集,鋰元素的物源以及超常富集的依據,成礦物質的 “源-運-聚-剝”條件以及找礦突破的有利地段的科學依據,含稀有元素極端條件下微生物的多樣性、特異性及與深度關係等六個重大科學問題,集結多領域學者,開展跨學科綜合研究。
“南京大學”在川西甲基卡鑽探現場
參加開鑽儀式的有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陸動力學研究院的30餘名教授及部分研究生代表。甲基卡鑽探現場除山東省第三地質勘察院鑽探隊的隊員外,還有南京大學、四川省地調院和成都理工大學的代表。開鑽儀式進行中,專案合作單位、成都地調院趙春院長透過影片連線向科鑽順利開鑽表示祝賀,同時表達了對鑽探工作的支援。南京大學主持的“川西偉晶岩型鋰礦科學鑽探”專案在四川省資源廳、藏區甘孜州國土局和雅江縣政府的支援下,經過一年多的安評、政評和環評,克艱度難,實現了科鑽開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