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碗”裡的“小康味道”——“北大倉”裡話小康之五

  新華社哈爾濱6月15日電(記者王春雨 楊思琪 楊喆)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倉”。夏日,走進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管理局,萬畝良田一望無際,滿眼綠意。

  建三江管理局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國現代化大農業蓬勃發展的代表。

  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幾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田間管理,認真觀察水稻分櫱狀態、植株長勢、病蟲害情況等。

“中國飯碗”裡的“小康味道”——“北大倉”裡話小康之五

  ↑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科研人員在進行水稻發芽率試驗(資料照片)。(北大荒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供圖)

  “我們的工作是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說,園區科研團隊一共33人,平均年齡32歲,其中很多都是大學畢業就來此工作。

  近年來,圍繞良種良法良田,該團隊不斷引進水稻優良品種,改良水稻種植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肥力,同時加快推進電子資訊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李曉輝介紹,今年春耕期間,114臺智慧化插秧機“上崗”,可進行無人駕駛作業,不但可以減少人工成本,還能進一步提高作業效率。目前,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已經大範圍推廣,可使平均一畝地節省3元。

“中國飯碗”裡的“小康味道”——“北大倉”裡話小康之五

  ↑無人插秧機在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管理局作業(5月13日攝)。(北大荒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供圖)

  今年以來,北大荒集團組織科技服務力量,以墾區4個科技示範園區、26個長期有效試驗示範基地、113個農技推廣中心(站)為依託,推動各類科技資源有效聚集,並組織相關專家開展線上指導、政策解讀、資訊釋出、線上答疑。

  疫情發生以來,“無接觸”智慧化生產服務已成為墾區“新農技”。據統計,黑龍江墾區數字農業服務體系共服務農戶29萬餘人,覆蓋耕地面積2400多萬畝,實現合同簽訂、金融貸款、網上繳費、農資訂購等線上農業服務“零距離”。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農戶周春曲是智慧農業的見證者和受益者,今年他種植了240畝水稻。“現在全程機械化作業,插秧機也更新換代了,以前需要幹3天的農活,現在2天就幹完了。”周春曲說。

“中國飯碗”裡的“小康味道”——“北大倉”裡話小康之五

  ↑農業技術人員在無人插秧機上放置水稻苗(5月10日攝)。(北大荒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供圖)

  “保糧食安全,既要保證產量,又要提升質量。”周春曲說,近年來,他正在向優質種植轉型,選擇品質更好的品種,畝均化肥用量也減少了30斤左右。

  “這幾年,年均收入可達10萬元。”在周春曲看來,田間耕作便是端牢“中國飯碗”的具體實踐,他也和億萬農人一起,在辛勤勞作中品嚐“小康味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3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飯碗”裡的“小康味道”——“北大倉”裡話小康之五 - 楠木軒